旅游"生活化"渐成趋势,四川县域旅游如何推陈出新?

2024-06-15 10:02: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姜照雯

川观智库研究员 饶雪琪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6月8日至10日,端午节假期期间三四线城市支线机场运输需求较往年明显增多。同程旅行6月10日发布数据称,国内热门三四线城市旅游预订热度同比增长均超过100%,黄山、阿坝、阿勒泰、锦州等预订热度增长最快。另外,据携程统计,“五一”假期,县域(县城及县级市)旅游市场增长明显,酒店、景区门票收入增速双双高于全国大盘,可见,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县域地区深度“下沉游”正在形成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新兴小众县域旅游是真正的增量市场。这一增量市场存在怎样的发展逻辑,对四川县域旅游发展有何参考价值?川观智库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Part.1

旅游“生活化”带火小众县域旅游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旅游市场下沉是长期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县域旅游提供了更好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据统计,2011—2022年,我国县域经济GDP由20.18万亿元增长至46.38万亿元。另外,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提升等也是重要原因。

旅游“下沉”趋势下,新兴县域的旅游凭什么走热?

综合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四川省旅游协会副秘书长鲁力、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李小波和副教授李嘉、宋玉蓉的观点,川观智库认为,浅层逻辑是消费理性化。高性价比是消费者永恒的追求。一些原来较为小众的旅游目的地火遍全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物价较低,向县域“下沉”。在旅游“下沉”中,消费者希望用精打细算的消费支出来最大化满足旅游体验。

深层逻辑是旅游生活化。上述这种高性价比,陆续造就旅游消费非团队化、去中心化、减距离化、弱景区化趋势,是将旅游“生活化”。受访专家分析,旅游“生活化”是指人们在旅游地体验的美好生活场景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主要体现为游客关注的重点从“风景名胜”转向“日常生活”,反映在消费支出上,就是在景区停留时间和花费的占比下降,为生活场景支出的时间和金钱的比例提高。

旅游“生活化”表现出两种新形式。第一种,是换一个地方延续日常生活。比如,近几年蔚然成风的研学游,很大一部分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听讲、专业人士听培训的日常转移到了旅游目的地。现在流行去民宿、酒店、露营地等延续做饭、运动、喝茶等就是旅游生活化的体现。

第二种,是在旅游地体验和分享当地居民创造的美好生活。据知乎联合去哪儿旅行发布的《2024“五一”旅行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1月至3月,“本地”关键词成为讨论度增长最快的热词,报告阐释“本地”相关主要讨论内容,是钻研当地文化,像本地人一样逛早市、吃早点等。


Part.2

四川县域旅游有着走红潜质

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鲁力等认为,旅游“生活化”趋势下,四川县域旅游有着走红潜质,小众县域旅游的基本盘是周边游客短途游,四川的小众县域目的地有很好的市场基础。

首先,四川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范围内优势明显。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联合发布的《全国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四川在实力百强名单上入选总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包括都江堰、西昌等地;在潜力百佳名单中入选总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包括简阳、仁寿等。

其次,四川富含特色、安逸的生活方式,契合游客追求舒适体验、惬意生活的心理需求。成都、乐山等城市及周边县域生活丰富便利,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习俗多元,高原、平原、山地等地貌景观风景多样,美食文化独具特色,气候条件温暖宜人,种种优势使得四川成为外地游客体验多元慢生活的绝佳目的地。

再次,四川的酒店、民宿、露营地等游憩生活的基础设施数量全国领先。据中国旅游报统计,截至2023年9月,全国旅游民宿约20万家,四川民宿数量居全国第一,达到4万家;根据中国旅游业饭店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酒店业发展规模现状大数据分析报告》,四川酒店门店数量排名第二;据新快报和艾媒咨询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四川现存露营相关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三,达1.08万家。


Part.3

要结合资源禀赋向“新”发力

有着极好的“先天条件”,四川该如何把握住旅游生活化趋势,积极探索县域旅游发展新路径?

李小波和宋玉蓉认为,需要抓住以下关键点——

挖掘“新”资源。要在挖掘生活型旅游资源、开发生活型旅游产品、满足生活型旅游需求上发力。在保留在地文化特色和真实感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开发文创和体验性项目。宋玉蓉举例说,成都彭镇有一个百年历史的老茶摊,原汁原味保留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面貌,吸引了很多游客去打卡体验。今年端午假期,吉林省县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734%。其中,延吉本地特色餐厅的订单量大幅增长,而烤肉店是增长最快的本地特色门店之一,激发出远超本地辐射范围的消费动能。

运营“新”场景。要注重小而美的场景运营,以又快又省的活动运营拉动流量。宋玉蓉认为,现在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更多旅游者,在景点打造和场景营造上不断做加法追求大而全,既脱离了地方特色,也有可能造成投入浪费,增加财政负担。因此,应该重运营而轻固定资产投入,善于将当地包括生活理念、生活艺术、生活氛围、生活场所、生活要素在内的场景作为新型资源利用好、开发好,突出策划的创意和特色。

善于“新”营销。受访者均认为,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出圈,就是立足地方特色场景,用好视频化、社交化传播激发共情,形成了类似“看视频—去打卡—拍视频分享—吸引别人再来打卡”的营销闭环。实现流量长红,还得用“新”推广和服务。例如,浙江安吉的董岭村结合当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打造了特色的“董岭精灵村”文旅IP,让这个老牌“网红村”二次“破圈”。此外,除了打造夜市、古城深度游、网红小镇打卡、小城city walk路线等热度攀升、具有烟火气的旅游场景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省旅游学会副会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程励还建议,可以通过挖掘地方小人物带有温情和人性光辉的故事,来赋能旅游形象宣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