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幼”幼教点3593个 四川34万在园幼儿实现普通话保教

2024-06-21 19:41:1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杨艺茂

“2024年,峨边学前幼儿入园学普率达98.26%,彝区实现幼儿‘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全面覆盖、全民参与的推普格局逐步形成。”6月21日,在全省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互观互学活动交流大会上,峨边彝族自治县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全省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互观互学活动交流大会现场。王永春 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6月18日至21日,省民族宗教委、教育厅组织代表到乐山马边、峨边互观互学。

推广普通话,峨边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依托“峨边农家书屋数字阅读平台”,录入推普音频视频1万余个;创新打造“彝动书吧”全民阅读品牌,整合县、乡、村图书资源18万余册,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以阅读掀起全民学习普通话热潮。

2018年,四川在凉山以“一村一幼”为依托,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随后逐步在全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地区推广。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启动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实现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和乐山市金口河区幼儿园和幼教点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省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的52个县(市、区)有“一村一幼”幼教点3593个、辅导员1.5万余名,34万余名在园幼儿全部实现普通话保教,大班儿童离园时普通话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一村一幼”计划不仅有效破解了困扰基层少数民族学生“听不懂、学不好”问题,还切实化解了实施区域内“入园难”“成才难”“就业难”“致富难”问题。

根据学普成效专项评估,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三项综合达到84.59分,“五洗”等“好习惯”普遍养成。以“小手拉大手”影响家长、带动家庭和村寨形成文明新风尚,同时释放了劳动力,仅乐山市“两县一区”,通过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累计释放1万余名劳动力外出务工,推普工作在民族地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果频现。

“全省尤其是民族地区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人数不断攀升,掌握普通话的困难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增加。”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马飞表示,今年1月,省民族宗教委联合教育厅命名了10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9月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教材教学,结合实际开设民族语文课,让孩子们学习到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