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次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大摸底,占全省幅员面积七成的“家当”咋摸清?

2024-06-22 17:57: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杜馥利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王若晔

6月,四川首次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启动,目标是全面摸清四川林草资源本底及生态状况,在今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普查任务,产出普查成果“一套数”“一张图”并上报国家审定。

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摸清林草湿荒“家当”是统筹推进林草湿一体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普查工作点多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将如何开展?又有啥普查“神器”来帮忙?

野外普查现场。

“家当”怎么查?卫星高清遥感影像是“神器”

四川林草资源丰富,2019年底完成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国土“三调”)成果显示,四川林地面积3.81亿亩、草地面积1.45亿亩、湿地面积1846万亩,居于全国前列。

此次普查林草湿荒“家当”,主要目标任务是全面解决林草湿调查监测植被覆盖类型与国土调查地类不一致问题。“由于此前认定标准执行不一、调查时间不同等原因,地类认定可能会出现偏差,比如灌木丛中长草,被分别认定为林地或者草地;草地季度性的被水淹没,被分别认定为草地或者湿地。”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国土“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初步统计,四川不一致图斑达600多万个。

图斑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的林草湿地卫星图像,而核对不一致图斑地类,工作量庞大、专业性强,如何推进?能给大地精准“扫描”的高清遥感影像是重要工具。“我们将采集2024年植被生长季影像,制作全省亚米级正射影像图,也就是可以达到1米以下分辨率,提供较详细的地表信息。普查将利用这一影像,与不一致图斑,进行内业核实、分类确定。”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判读遥感影像,进行内业核实是个技术活。“比如落叶乔木,落了一地叶子,在遥感影像里,可能像土,又像草地,这就需要技术人员有相当的经验和影像识别能力。”省林草调查规划院院长助理张文介绍。

经过内业核实,仍然会存在认定不一致、地类确认不准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普查工作人员进行外业调查、举证核实。四川90%以上的林地分布在山区和丘陵,98%以上的草地湿地分布在“三州”。“专业调查人员会携带GPS、无人机等设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移动采集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调查和举证。”张文说。

数据怎么用?形成“一套数”“一套图”服务生态资源转化

野外普查现场。

四川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多样,全面普查的同时,综合考虑区域典型性、代表性,四川确定成都市都江堰市、广元市青川县、宜宾市珙县、阿坝州若尔盖县为4个省级试点县(市),目前四地的普查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并将力争在7月中旬完成。

为什么是这四个县(市)?“它们四地在自然地理条件、林草湿荒资源禀赋和管理机构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可以为全省普查工作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青川县为例,青川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当地海拔差超三千米,孕育了品种繁多的植物资源。此外,全县林地面积约416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3%,可以代表四川林地耕地交织的山区。

根据《四川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实施方案》,除了以四个市(县)作为普查试点,此次普查工作共细化为12项具体任务,涉及全省185个调查单元。重点聚焦解决不一致图斑地类对接、图斑区划落地以及管理属性和管理边界问题,为目前全省1800多万个林草湿区划图斑,标注保护利用现状、植被状况,并厘清林地、耕地等地类管理边界。

普查完成后,收集到的数据怎么用?“最终收集到的普查成果,将包括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样地数据库、国土造林绿化空间基础数据库等,并形成反映全省林草植被状况、湿地健康状况、荒漠化沙化等系列成果统计表,进一步分析汇总。”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形成“一套数”“一套图”,将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编制相关规划、推动“天府森林四库”建设等提供基础支撑。

(图片由省林草局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