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亮相莲池文学周:我以30岁的自己为榜样

2024-06-24 16:30:1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河北大学与河北省作家协会联袂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天津市作家协会支持的“2024年莲池文学周”,在河北大学启幕。

6月23日晚,这一文学盛事迎来高潮,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兼具诗人与学者身份的吕约,以及著名出版人、文学译者曹元勇,三位嘉宾以阿来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与文学创作轨迹为核心,共同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精彩对话与分享。

活动现场

从诗歌中得到文字的感动

对阿来而言,诗歌是开启文学圣殿的密钥,持续不断地滋养着他的文学生涯,成为他创作激情的不竭之源。正因这份根植于诗歌深处的灵感与养分,阿来的著作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韵律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在当代文学界树立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阿来

作为阿来主要作品的幕后出版人,曹元勇称自己始终先是一个读者,他好奇在阿来的美妙的文学世界里,第一个台阶是什么样子,阿来回答:“我的表达是从诗歌开始,我对文字中得到的感动也是从诗歌开始。”《从梭磨河出发》是迄今为止收录阿来诗歌作品最多的一部“阿来诗集”,这部阿来在30岁之前写下的诗集在今天以全新的朴素形式重新出版,据曹元勇透露,诗集于去年8月上市,如今发行印量已经突破万册,即将实现三印。“这说明了这本书的生命力依然存在,永远年轻,永远跟随一代又一代读者不断成长。”

曹元勇

吕约从自身在高校里的教学经历出发,提出当前阅读环境、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文化的变化,对作家的创作来说是一个挑战:“他需要应对现在、此刻和未来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者的习惯和阅读趣味的转变是创作者要面临的挑战。”

吕约

面对这样的变化,吕约还说:“世界变幻不定,但作家会有一个非常坚固的东西,那就是和语言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

用阅读与行走解决迷茫

对谈中,为了回溯“作家与语言”这种联系,吕约询问了阿来在写作诗歌的最初,是怎样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阿来回忆,自己从小就对广大的世界有特殊的情感,对走遍大地有种强烈的愿望。1977年高考之后填报大学志愿,从第一到第九的志愿选择,阿来填报的都是与地理地质相关的专业。但阿来未能实现自己的报考愿望,最终被本地的一所师范学校录取。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一所中学教书。在中学里,受身边同事的影响和带动,阿来逐渐走上了从诗歌开始的文学创作道路。

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阿来陷入严肃的思考:“我需要一直从事这个工作吗?我不再考虑地质和地理的问题了吗?”他尝试阅读文学理论,“理论非常概括和抽象地告诉你,人民与文化、大地和时代相关,但是文学理论并不负责,不会告诉你这些宏大事物的具体接口在哪里。”这些最根本的命题令刚开始写作的阿来非常茫然,他认为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继续动笔。而解决的方法,便是阅读与行走。

阿来的书

于是,阿来开始读杜甫、苏东坡,读惠特曼、聂鲁达,他还买了一双登山鞋,利用假期在大山里行走。阿来说:“我想在这片群山里长大,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互相感应的关系。通过深入这片大地,我才能了解在这片大地上生活的人的感受。”

阿来提到了美国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谈论过的“感受力”:“我们在新时代需要培养新的感受,我们必须看到新的东西,我认为我必须这样做。我在大地上寻找这种感受力,因此那一年我写了一首比较认真的诗。”

不再写诗但创作不息

三十而立,在写下最后一首诗《三十周岁漫游若尔盖大草原》之后,阿来觉得自己的成人礼在草原上圆满完成了。他不再写诗。

阿来说他并非放弃了写作,而是体悟到“所有的书写都是在书写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后,一切都不再着急了。他成为了坚定的语言的信徒,“你已经选择了文学,这是一个特殊的通向世界,甚至是重构世界的路径。这个路径依赖的基本工具是语言。我们通过语言重新认知,重新建构这个世界。”

阿来34岁开始动笔写《尘埃落定》,35岁完稿,38岁出版,之后一直写作至今。阿来认为比起文学本身,当下的社会更关注作家本人的成功,如今再回过头来读《从梭磨河出发》这部诗集,“当今60岁的我与30岁的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年轻的自己相比,我是否变得有些圆滑和摇摆?我认为30岁写诗的阿来,应该是我的榜样。”

吕约补充道:“无论从事什么文学创作,首先都应该忠诚于对语言的追求。在语言面前,人人平等,语言比我们所有人都悠久也更有智慧。”她认为阿来属于具有高度语言意识的作家,语言里充满了高度的自觉性。“阿来的诗歌都是和壮阔的世界对话,想象一个年轻人坐在群山之巅,孤独地等待语言的诞生,让他的诗歌和语言成为这种雄伟事物发生的容器。他同时需要有两种观看方式,一方面是观看外部世界,另一方面内观,观察自己的内心,并将内和外打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诗歌与小说在精神上完全相通,它是对一种最真实、最深刻的事物的描述,作家需要不断发掘,发掘除你之外无人发现的美。”

曹元勇表示,阿来的所有作品中充满了人与自然共处的情节。人并非高高在上的人,也不是万物灵长的人。万物平等,因此在阿来的语言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他描述的不仅仅是自然本身,还包括自然的诗意、自然的诗性以及自然的神性。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