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未来丨“桃”出困境,一场龙泉驿水蜜桃的品种保卫战

2024-06-25 00:13: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育的蟠桃新品种。阚莹莹 摄

四川在线记者 阚莹莹

6月19日一早,张书本爬坡上桃园,选中一颗桃子,小心翼翼剥开套在果子上的纸袋,一颗鸡蛋大小的桃子露了出来。“再过一个多月就成熟了。”

张书本的桃园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万兴乡大湾村,紧邻五洛快速通道,刚好处于龙泉山脉的中段。这里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泉驿水蜜桃”的核心产区,也曾被誉为“全国三大水蜜桃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在全国其他水蜜桃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纷纷超过10万亩时,龙泉驿水蜜桃种植面积一度缩减到5万亩左右,被迫退出“全国三大水蜜桃生产基地”之列。困顿之中,龙泉驿吹响了保护这个金字招牌的冲锋号。

快速扩张:

成为全国三大水蜜桃生产基地之一

龙泉驿区种植水蜜桃历史悠久,据历史资料记载,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崇祯年间(161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清末,龙泉驿开始种植红花桃、白花桃品种。1934年,被称为龙泉种桃“第一人”的晋希天在当时的山泉乡大桥沟自家自留地里培育了数百株桃树苗,从此龙泉驿开始了现代桃树栽培。

20世纪70年代开始,龙泉驿水蜜桃开启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2007年高峰时期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年产量超6.8万吨,占据四川全省市场的30%以上,全国市场的8%左右,被誉为“中国水蜜桃之乡”“全国三大水蜜桃生产基地之一”。

快速扩张的背后,有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得益于品种更新换代。“在水果产业中,一个新品种的出现可以革新一个产业。”四川省“十四五”果树育种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江国良说。而桃产业种类丰富,口感有脆软之分,形状有圆扁之别,颜色有黄白红多种,按照果皮还能分为毛桃和油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均能占据一方市场。因此对于桃产业来说,品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从1979年进入大学学习果树栽培,再到1986年开始一头扎进果树栽培研究,江国良见证了龙泉驿水蜜桃近40年的发展历史。

这期间,以皮球桃为主的引入品种,推动了龙泉驿水蜜桃产业规模迈入高峰时期。

“20世纪70年代左右,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引进了皮球桃这一品种。”江国良回忆,这一品种果形大,甜度在当时算是高甜,很适合远距离销售,引入龙泉驿试种后表现不错。因此,皮球桃快速成为龙泉驿水蜜桃的主推品种,20世纪90年代达到推广高峰。

也就在这个时候,龙泉驿区山泉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建全开始从事水蜜桃经销,“由于规模越来越大,皮球桃不再仅限于本地销售,开始出现了用飞机送到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的‘空运桃’,仅仅是山泉镇,一年就有1000多吨的皮球桃外销。”

同一时期,从日本引进的大久保、白凤等品种,也成为了龙泉驿水蜜桃的主推品种,助推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内忧外患

规模相比于高峰时期近乎“腰斩”

通常情况下,5—8年是果树品种的市场寿命。即便在种植户和果树专家眼中都“非常能打”的皮球桃,也遭遇了难以避免的品种老化问题,2000年后市场反映其“味道寡淡”。此外,当时的皮球桃还出现了裂核现象,采前落果严重,品质低,价格上不去。

张书本已经种了30多年桃子,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皮球桃最高能卖到3元一斤,进入新世纪,就只能卖几角钱一斤。“这个价格,能保本就不错了。”

同时,龙泉山基本以中晚熟桃为主,晚熟桃成熟季节四川多雨水,病虫害多。同时期传统的早熟品种个头小,耐贮性差,含糖量不高。传统品种老化,能够接棒的新品种尚未出现,龙泉驿水蜜桃效益不断下降。

土壤问题对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显现。龙泉山桃产区土壤大多数是由石灰性紫色页岩风化形成,这类土壤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缓慢,始终停留在脱钙阶段,土壤碳酸钙含量高,极易引起桃树黄化现象,部分桃园黄化植株比例高达90%,非常影响产量。

此外,桃园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种植户在桃园更换品种,就会出现重茬问题。”江国良说,所谓重茬问题,就是老果园改种新品种,果树长势差,产量低。技术上一般要求采取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措施,但改土成本高,重茬问题难以突破。

“内忧”未解,“外患”又起。这期间,平谷大桃、山东肥城桃产业不断发展,龙泉驿水蜜桃差距越拉越大。

面积上,平谷大桃种植面积达到10.6万亩,山东肥城桃面积也有10万亩,规模差距逐步拉大。同时,龙泉驿水蜜桃以鲜果销售为主,产后初加工以分拣包装为主,没有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不够,没有形成以桃生产、营销和加工为龙头的产业群体。平谷大桃培育了多家加工龙头企业,肥城发展桃木雕刻工艺品,年销售额也能达到5亿元。


水蜜桃分拣。成都市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此外,在市场销售方面,龙泉水蜜桃以传统批发市场和商超为主要销售对象。而平谷大桃已经提前布局线上销售体系,和阿里巴巴商业体系合作,产品进入盒马、饿了么、芭芭农场、淘菜菜等平台。肥城桃更是借助盒马生鲜平台,实现90%以上的优质肥城桃通过线上销售。

2022年底,龙泉驿水蜜桃种植面积5.1万亩,较2007年10.5万亩的高峰时期大幅缩小。

打响保卫战:

品种推陈出新,关键技术护航

“内外交困”下,龙泉驿区不得不打响水蜜桃金字招牌保护战。

“要谈保护,前提是要把品质提上去。”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科长李水根说,第一步,就是要把传统老化的品种更新淘汰掉。

哪里去找新品种?龙泉驿把目光投向了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实际上,我们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品种选育的工作。”江国良说,而选育一个品种的前提,是收集大量的桃种质资源。

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国家西南特色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圃,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桃种质资源圃。这里种植着四川育种团队从国内外收集的近1000份桃种质资源,其中包含了从四川、新疆、西藏和甘肃等地抢救性收集保存的56份野生资源。“高甜类、香桃类、红肉类、耐储类、极早熟类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就是我们进行品种选育的大型资源库。”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陈栋介绍。

选育一个品种并非一日之功。江国良介绍,有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还要进行母本父本杂交组培,杂交成功后要在实验室里进行培育,等到四五年才开始结果,再观察筛选果子的品质,待到一切成熟后再进行推广。“这个过程往往要耗费10多年的时间。”

通过10余年培育,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终于推出了一系列新品种。其中包括甜度更高、风味更好,商品性更强的霞脆、霞晖8号、晚湖景等。截至目前,研究所已经选育出桃新品系35个,7个通过品种审定。

新品种直接带来了效益的提升。一个直观的对比是,皮球桃批发价格为二三元一斤,而霞脆、晚湖景等新品种,根据市场行情和市场渠道不同,在龙泉山的批发价格可以卖到5—8元一斤,甚至是10多元一斤。

有了好品种,如何加速果园的更新换代?

让张书本难以想象的是,去年春天嫁接的桃树,今年就结出了好几斤果子。“GF677,靠的就是这个抗性砧木。”

张书本口中的GF677,是由法国于20世纪60年代杂交选育而成的砧木,用于桃树新品种杂交。这种砧木根系发达,长势健壮,树冠高大,与桃/油桃品种间嫁接亲和力强,并具有抗钙质碱性土缺铁性黄化、抗重茬、耐旱等优良特性。生长速度也是普通毛桃砧木的数倍。

GF677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才能保持其优良的遗传特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等国都通过组培快繁大量的GF677用于生产。尽管国外GF677组培快繁技术较为成熟,但在国内,这一技术还是空白。

“经过10多年的科研,我们突破了这一技术壁垒,并且实现了工厂化栽培、周年生产,年生产规模可以达到10万株。”江国良说。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行动。李水根介绍,龙泉驿区陆续出台了桃十条、农六条政策,制定水蜜桃农业园总体规划,先后投入2亿元,用于产业园区建设、质量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同时,开始改良桃品种、培育冷链经营主体、电商销售企业、打造“国际桃花节”旅游名片。

2022年,龙泉驿水蜜桃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是全省唯一一个入选该计划的农业品牌。现在,龙泉驿水蜜桃优良品种覆盖率达50%以上。2023年,在连续多年规模下降后,龙泉驿水蜜桃面积逆势上扬,在前一年5.1万亩的基础上,提升到5.9万亩。


2023年底,龙泉驿水蜜桃种植面积达到5.96万亩。成都市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面向未来:

还有很多“待完成”

“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擦亮龙泉驿水蜜桃这个“金字招牌”,还有很多待完成事项。

例如,最关键的培育新品种方面,龙泉驿提出要加快中试熟化,力争3—5年选育出优良新品种5个,联合培育出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2—3个,进一步提升龙泉桃产业科技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在抗性砧木扩繁基地与推广应用方面,要依托现有玻璃温室和连栋大棚等设施,建成扩繁炼苗车间1000平方米,达到年培养桃抗性砧组培苗20万株生产能力,实现龙泉衰老桃园年更新3000亩以上,到2027年桃新优品种总面积达5万亩以上。

张书本不愁品种和技术,他更担心的是劳动力的问题。“我快退休了,来果园务工的也是跟我一样年纪的,那么好的果子,谁来种?”

对此,龙泉驿提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生产和市场需求,我们积极开展全托管、半托管、菜单式定制式服务,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配方施肥、农机作业、收储加工、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逐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水平。”李水根说。

练好内功的同时,也要说服市场。龙泉驿把焦点放在了新型经营主体和电商平台上。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措施培育发展一批以水蜜桃为产业核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线上营销团队、头部网红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营销渠道,与京东、淘宝、东方甄选等知名电商合作,建立“线上+线下”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营销网络,同步落实品牌创建和品质提升扶持政策,初步构建“区级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农产品品牌体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