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⑬丨用创新点亮生命之光 ——成都高新区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2024-06-25 14:08: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报道组,将深入市州县区,走进园区院所、企业工地实地探访,聚焦全省各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展现四川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日推出成都高新区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的深度报道,敬请关注。

四川在线记者 李鹏 王怀 李秋怡 蒋君芳 肖莹佩 视频 韦维

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少不了药物的助攻。一代代人不懈努力,推动药物经历了从草药金石、化学制药再到基因技术、细胞技术的变迁。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在用创新和执着,为人类点亮生命之光。

“在当下,这其实就是对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呼唤。”成都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回应这一呼唤,成都高新区持续多年耕耘适合生物医药产业生长的“土壤”,汇聚起了一大批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企业家。他们在这里贴上越来越多的“全国首创”“全球首创”标签,让新质生产力实现了具象化的表达。

6月19日—20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成都高新区,感受生物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脉动,探寻新质生产力中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新在哪里?

 

瞄准产业“珠峰” 积极拥抱创新

一路向南,调研组从新川创新科技园,到44平方公里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下简称“生物城”),推开观察四川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供图

调研中,每一家受访公司都能拿出几个傍身的“独门秘籍”。企业家们感叹,“当下的医药产业非常卷,仿制药的红利已经被吃得差不多了,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作为成都高新区本土培育的首家产值突破百亿的医药企业,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虽然以仿制药起家,但早在2013年就自主建立了自己的药物研究院。“去年底我们旗下子公司研发的一款全球首创三抗药物获批进入一期临床,这种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公司董秘乔晓光说,三抗在全球也尚处于研发早期,目前还没有相关产品上市。

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韦维 摄

本土企业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创新药上颇有斩获。“我们的化学1类新药优格列汀片III期单药临床试验已取得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并达成预期目标。”公司总经理袁明旭介绍,优格列汀片是国内首家申报临床的用于2型糖尿病的口服长效降糖药周制剂,市场前景广阔。

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韦维 摄

除了这些老牌药企,成都高新区还聚集起了一批“新药企”。他们从一开始就避开了已经高度内卷的仿制药赛道,选择从技术难度更高的创新药出发,甚至是瞄准创新药研发领域的“珠峰”出发,比如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

2018年落户生物城的四川至善唯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针对血友病研发rAAV基因新药。目前针对这类病的传统疗法是终身定期输入重组凝血因子进行替代治疗,患者全生命周期治疗成本超过2000万元。

“基因治疗就是通过补充正常基因进而弥补引发疾病的异常基因功能缺陷,是当今药物开发最前沿的领域之一。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儿童医院,我所在的实验室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先天失明儿童基因治疗,使得病患重获光明,这坚定了我从事基因药物研发的信念。”2018年,在基因药物研发领域积累了多年经验的董飚博士,在生物城创立了四川至善唯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研发的B型血友病、A型血友病、法布雷病3款基因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此外公司在研的肌少症基因药物即将在华西医院开展临床研究,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开展的该适应症基因治疗临床研究。

成立于2020年的成都优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的创新医药公司,在赛道中处于全球领先位置。自2016年起,全球至少有10家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公司进入正式临床试验阶段,但至今还没有一款异体通用型CAR-T产品上市,技术门槛之高可想而知。

“我们的产品作为全球首个脐血来源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药物,克服了行业痛点,在IIT临床试验中,在不良反应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展现了针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姚喆介绍,该项技术获得了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项目优胜奖。

新药研发外,医疗器械的创新升级也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驱动力。在位于成都前沿医学中心的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调研组见到了一款已经进入临床诊断治疗的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淼介绍,手术机器人可以弥补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把顶级医院优秀医生的经验转化成机器人产品,复制到县域医疗机构,以同等的诊疗水平惠及更多患者。

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里的经皮穿刺手术机器。韦维 摄

新从何来?

 

既在技术 也在理念 更在胸怀

在感受新质生产力魅力的同时,调研组试图追问,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在为期2天的调研中,调研组渐渐理清答案。

除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坚守,新质生产力还来源于制度和理念的创新。

今年6月,优赛诺拿到一张来之不易的海关审批单。有了这张审批单,公司将完成国内首例从海外进口“冷冻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业务。姚喆说,从海外进口该原料属于A级特殊物品出入境,没有先例可循。成都海关和地方政府了解到公司的需求后,组建了由成都海关、成都市商务局、成都高新区、双流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通过多方论证,形成一事一议的工作方案,将这件“不可能”的事办成了,“这张审批单的成功申请,不单是满足了FDA认证对公司产品注册的相关要求,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产业转移海外,开创了国内细胞治疗公司全球发展的新思路。”

更多具有普惠性的创新之举在这里产生。

从2021年起,生物城便推出创新政策工具——创新券,企业在向受认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购买服务时,可使用创新券抵扣部分费用。值得一提的是,从企业需求出发,创新券的使用范围突破了成都本土,在重庆、上海等地也可使用。截至目前,生物城已累计发放创新券4229万元,由45家企业申领,撬动服务合同金额2.5亿元。

成立9年的成都柏奥特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每年研发经费就要数千万元。“去年我们向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购买疫苗药理毒理学检测服务,使用了14万元创新券抵扣了一部分服务费用。”公司公共事务总监李静说,创新券给生物医药企业在前期漫长的研发投入周期中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新质生产力来源于科技人才的汇聚。

调研中几位受访药企负责人,都有着亮眼的“履历表”。例如董飚,他于2008年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儿童医院开展博士后研究,2014年归国加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再如创办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李进,“下海”前曾在全球制药大公司阿斯利康任职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

为何选择成都高新区?企业家们说到的“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具象化在一些细节里。

几家受访生物医药企业的荣誉展示区摆放着同一个荣誉:成都高新区“四派人才”(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企业,这是企业获得的“第一桶金”。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黄慰介绍,“四派”人才在成都高新区创办企业,可以获得包括最高3年、500平方米的创业空间支持和最高500万元融资等支持。

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成都高新区从不吝啬。在生物城,调研组了解了几家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故事,有一个名字反复出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我们的3轮融资,它们都参与了。”姚喆说,长周期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突出特点,政府的长期支持,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产业担当,帮助企业跨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还来源于算大账、不分你我的胸怀。

“建在双流区辖区内的生物城是合作的产物,成都高新区主要负责产业发展,双流区主要负责社会事务,双方各派出骨干力量进驻到生物城管委会中。”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副局长、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李奇坦言,决策中如果出现意见分歧,“我们坚持一个原则,选择最有利于生物城发展的方案。”

李奇说,得益于这一原则,成立8年的生物城在一片白纸上实现了快速发展,聚集起了一大批优质企业,成为西部医药产业园区中的佼佼者。

新向何方?

 

坚持长期主义 期待“热带雨林”

对产业的培育,成都高新区坚持的是长期主义。不久前,《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政策(修订)(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加大支持力度、降低支持门槛、扩大支持范围、新增支持方向,是我们此次的政策修订思路。”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思路体现了成都高新区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坚持和笃定。

笃定和坚持,是因为认准了方向。医药健康产业是我省正在加快培育的六大万亿级产业之一。我省明确提出,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重点抓好生物技术,加快基因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等临床急需的生物药研发,推进新型疫苗、基因检测、靶向制剂、合成生物等产品创制。作为中国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重镇的成都,也在持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创新药(含中医药)”作为重点产业链打造,朝着万亿级生物医药产业目标加速迈进。

如何参与进万亿级“蛋糕”的做大做强中?

首先,是从产业布局下手。李奇介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是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除了生物城,成都高新区还布局了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天河孵化园、前沿医学中心等作为产业强支撑,共同构建起“聚焦一核、多极支撑”的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在这一格局下,成都高新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3000家,吸引GE医疗、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跨国500强企业纷纷落地,培育本土上市企业10家。去年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400亿元,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助力成都高新区稳居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的“第一梯队”。

其次,是从具体赛道切入。当前,生物城正瞄准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及健康服务等5大细分领域和血液制品、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18个细分赛道,不断构建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我们的赛道和政策鼓励的方向,吻合度很高。在这些赛道上,我们正积蓄蓬勃力量。”李奇说。

这种力量,在生物城有着生动体现。在优赛诺,尽管药品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产业化推进已同步进行。“我们的核心车间拟布局4条生产线,目前已建成1条,单条产线产值可以达到10亿元。”对于公司的未来,姚喆充满信心。

这也是成都高新区的信心所在。2023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在研药械品种269个,新增新药临床批件74个,同比增长54%。现处于临床阶段在研1类新药93个,居全国排名第四。每上市一个新药或药械,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回报。

迎着“朝阳”加速奔跑。根据相关规划,成都高新区将通过实施3年攻坚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区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聚集企业超过5000家,着力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增长极、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创新策源地、全球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

李奇憧憬,“相信到那个时候,生物医药领域的‘热带雨林’已然在这里呈现。”

新闻多一点>>>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⑬丨致敬奔跑者——为人类健康而努力的人(记者手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