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新气象丨“土专家”+“博士团” 富顺念好乡村振兴“人才经”

2024-06-27 00:00: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琵琶镇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四川在线记者 行晓艺 自贡观察 罗伟 文/图

“要提高铁皮石斛的产量、提升品质,关键是解决湿度和施肥的问题。”日前,自贡市富顺县经济作物站农技师林迅来到富顺县琵琶镇青山岭森林公园,为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把脉问诊”。

走进基地,记者发现,这里的铁皮石斛“长”在松树上,喷灌系统全方位覆盖。“基地和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利用活树附生原生态栽培技术,减少人工干预,让铁皮石斛胶质多、渣少、多糖含量高。”琵琶镇洞上村党总支书记杨灵介绍。

琵琶镇自2012年起发展石斛产业,全镇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每年可产鲜药材200余吨、种苗2000余万株,总产值达2000万元,成为近年来带动当地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现在看到的这片基地,是2020年村集体经济和四川联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推广的林下种植石斛及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00余亩。”杨灵说,以前都是大棚移栽,现在基地在自然林区采用仿野生种植技术种植石斛,产量上不来,让她犯了难。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在“把脉问诊”。

林迅在进行一番查看后,开出“良方”:“解决湿度问题,我建议将覆在铁皮石斛上的黑色遮阳膜换成白色无纺布,因为黑色吸热,水分蒸发快;二是可以尝试用松针、锯末等拌生物肥料自然发酵后,包裹种苗上树,既控水保湿、又利于走根。”他补充,施肥建议采取叶面喷洒的形式,微量元素一定要给够。

“提出困惑不到一周,专家就来解答了,现在茅塞顿开!”杨灵笑着说,这两个问题能解决,产量就能上去,今年基地预计可采收中药材5000公斤,产值近百万元。

林迅是此次下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成员之一。以他为代表的首批130余名专家已陆续到乡镇开展乡村规划、农业产业现代化、乡村旅游等服务,专家队伍分为专业技术人才、“银龄计划”、城市人才三类。

据了解,这是富顺首次成体系地引导各类人才队伍集中下乡,是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试点的重要举措之一。

富顺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拿出一个本子展示给记者,上面详细记载了需求和对应人才:琵琶镇艾家村需要水稻病虫害防治、高标准农田保水稳水指导,邀请富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钟顺清;富世街道保家村、琵琶镇金竹村有提高肉兔养殖效率的需求,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剑锋指导……“我们会根据203个行政村的需求,结合县域中部古县城乡融合片区、东部稻粱科技发展片区、西部生态种养循环片区、南部文旅农经综合片区的片区定位,精准安排三类人才答疑解惑。”该负责人说。

富顺还填补乡村高层次人才空缺,配强“最强大脑”。

今年5月,四川轻化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驿站在富顺县飞龙镇揭牌。

去年10月,富顺携手四川轻化工大学,启动“一村一名博士”计划。计划开展以来,富顺已新建2个博士站(驿站),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科技联合攻关等方式,建立富顺县稻粱现代农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川南稻粱产业科创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该校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魏丕伟和他的科研团队扎根代寺镇李子村,已对60余个“中稻+再生稻”品种的粮食品种、绿色栽培、储存加工等环节进行技术集成,实现水稻每亩增产8%;优选出一系列高抗、广适应性的中稻再生稻品种,提升了四川稻粱品质品种培育水平。

为让“最强大脑”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富顺不断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出台“人才新政策二十条”,每年保障人才专项资金1000万元;为乡村“能人”进行人才认定,今年5月首次面向20名乡村人才发放“新农人卡”,享受政务服务、医疗健康、安居保障、交通出行、参观旅游、亲属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福利”。

目标已经定下——到2027年,富顺农村实用人才增长15%以上,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1000人,人才下乡服务预计不少于4000人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