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观察丨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红原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有“秘诀”

2024-06-27 00:26: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徐中成 阿坝观察 王鑫 万可枫

6月24日,记者乘汽车行驶在阿坝州九红草原风光路红原段,窗外掠过一幕幕美景:草原上遍地金黄色小花,小溪蜿蜒流过花丛,远处群山披着斑驳的“雪衣”。


游客走进大草原,感受高原风光。严易程 摄

红原之美不只在自然环境,在阿木乡卡口村,一座座庭院篱笆都长出嫩叶,与周围的草原交织成一幅靓丽的牧区图景;刷经寺镇刷经寺社区,居民们用上了雨污分流的特制水池,门前流水清澈干净;远牧点的村民从草棚搬进了崭新的家庭牧场。

作为阿坝州唯一纯牧业县,红原县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上有自己的“秘诀”。从庭院打造到城镇建设再到草原环境,红原从“近与远”“里与外”“大与小”三种关系梯次诠释了“秘诀”核心。

“我们通过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红原县委副书记泽旺措说,该县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确定建设任务和建设时序,分类梯次推进,确保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红原风土人情相协调。


红原县城全景。严易程 摄

聚焦“近与远”,庭院篱笆发新芽

6月24日,记者走进阿木乡卡口村村民泽科家的庭院,眼前青草茂盛、鲜花盛开,院子中央两个用废旧轮胎做成的花盆引人注目,里面绿色小苗刚冒头。庭院篱笆更有趣,都用高原红柳扦插而成,如今已经发出嫩叶,每年要修剪两次才能整齐美观。”泽科说。

一条小路穿过草地花丛,通往院子边的一个小屋。“这是专业人士针对红原气象特点设计的厕所,水冲式与旱厕结合,四季都能用。”泽科说,以前洗澡要到10多公里外的县城澡堂去,一家人来回要花100多元,“有了新厕所,在家就可以洗澡,很方便。”

距离阿木乡近20多公里之外的远牧点,村民王多一家不久前搬进了新居,他把崭新的地板打扫地干干净净,在墙壁上挂起了雕刻装饰品,把屋子布置得温馨安逸。“之前住草棚里是泥巴地,一下雨就又脏又乱,现在条件好得多了。”王多感慨说。

基于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扶持相关政策,红原县还为有规模化养殖意愿的群众,建设了标准化、科学化、功能齐全的家庭生态牧场。与王多同乡的牦牛养殖户罗日东周就是受益者之一。

如今罗日东周的家庭生态牧场建成使用,暖棚、巷道圈、牧场住宿一应俱全,牦牛在自家门口“定居”,家庭牧场的建设也正成为红原县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点。

连接“里与外”,地下管廊分雨污

在距离阿木乡100多公里外的刷经寺镇刷经寺社区,刷经寺镇镇政府财务室主任杜骁带领记者来一处地下空间,小门后传出哗哗的水声。“这是阿坝州第一个地下综合管廊,预计本月底完工,这些水声就是排进来的污水。”

管廊的功能还不止这些。廊道的墙壁上安装了用来搭建“三线”入地装置的铁架。等提升完成之后,刷经寺镇现有的电线电缆将实现“入地”。

管廊还有地面配套。在刷经寺社区,每户居民门口都有一个由两个水槽组成的水池,居民杨大英在一个水槽的水龙头处接满一盆水,将菜洗干净后,又把水倒入另一个水槽中。

为啥要把接水和排污分开?刷经寺镇副镇长甘润解释说,刷经寺镇每年降雨量大,同时集镇商户多,产生的污水也多。过去一条管道排水,这条几乎横穿整个刷经寺镇社区的小水沟里全是污水,通过增加水槽、分设排水管道的方式,将污水分流到管廊中,集镇污水处理的压力要小很多,“小水沟里现在流水清澈见底。”

除了做足“里子”提升,刷经寺镇还在“外部”规划上着力。

管廊旁不远,一处名为“州府记忆·红色印象”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2022年,刷经寺镇启动吊脚楼片区综合治理工作,涉及36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于去年3月基本完成收购签约工作;去年9月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州府记忆·红色印象’商业聚落启动建设,规划了近110户商铺。”甘润说,该项目将推动该镇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游客的舒适度。

统筹“大与小”,牛粪制成有机肥

拿上口袋、长尾钳等工具,跟着镇村两级“大部队”一起搞环境整治清理,这是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的村民德科每月的“固定动作”。“有空大家都会参与环境整治。”德科说。

红原县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地、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决定着红原的发展质量。

去年3月以来,红原创新开展“全域全员全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坚持文明城市与美丽乡村共建,系统推进“县城、集镇、农村、市场、校园、医院、旅游景区(点)、建筑工地、交通干线、河流沿岸”等11大领域18项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实现环境质量新改善、文明卫生新风尚、城镇品质新提升、美丽乡村新面貌。

“推进黄河上游‘全域全员全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聚焦系统部署、协同推进、真抓实干,切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红原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县还持续推动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宣传动员干部群众把环境整治“弯腰行动”干在经常、抓在日常,营造“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仅着眼于“大草原”,红原县还在小小的“牦牛粪”做文章。在红原县有机肥处理厂的厂房中,牦牛粪通过三次深度发酵等一系列工艺后,就会成为一袋袋有机肥料。

“这些有机肥能卖到川甘青结合部的牧业县。”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局长刘强介绍,引导牦牛养殖基地将多余的牦牛粪卖到处理厂,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能提升改善养殖基地的环境卫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