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测绘“天眼”护田,四川这样严守耕地红线

2024-06-27 23:38: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遥感监测作业现场。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这块耕地图斑的颜色、纹理和之前不同,说明土地的用途可能存在变更。”6月26日,在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工作人员舒之专注地看着显示器上展示的高清遥感卫星图片,本应是绿色的耕地图斑被自动标记出来,在新旧图像的对比之下,显示出一片模糊的人工扰动纹理,这表明现场可能在进行施工作业,他随即向调查小组成员进行反馈,一场无声的协作悄然展开。

日前,全省田长制工作推进会举行,会议公布了四川实现全省耕地面积连续三年净增加,净增加面积超过100万亩。四川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全面推行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在这背后,有一支在云端守望耕地的“特别队伍”。

科技赋能 助力对耕地流出问题精准把脉

“不同性质的土地会在卫片影像上呈现不同的颜色。卫星定期拍摄一次,如果某个地方有变动,就会自动生成图斑并被圈出来。”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处理分院院长胡云华介绍,当前卫星影像可以达到最高0.3米的高清分辨率,耕地上一旦出现违法占用的行为,例如建设或占用,卫星影像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影像越清晰是否意味着监测工作能更好开展?

卫星遥感高清影像在提供丰富细节和高解析度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量和处理运算量几何级增长的问题。“一张卫星图片的拍摄面积可达50平方公里,加之分辨率的提升,一张图片文件体积甚至可达50GB大小。”胡云华坦言,超大的文件体积会影响到数据存储、传输速度、处理效率等多个方面,“针对存储和图像处理,我们引进了‘两朵云’。”

“第一朵‘云’是云存储。”该院数据处理负责人刘斌表示,通过云存储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每秒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GB,卫星图片几乎可以实现实时传输。

快速影像处理则是通过另一朵“云”——云计算进行。因为安全保密因素,卫星影像在传输过程中都没有精确坐标,成图需要后期进行大量的运算处理。

“遥感影像先要进行几何纠正,再进行融合、匀色、镶嵌等处理工序,这项工作通过人工很难完成。”图斑提取技术人员张玉介绍,现在图像数据推送过来后,便进入到云计算服务器,处理软件便自动进行加工生产,“目前一天能生产二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影像,相当于覆盖半个四川省面积。”

此外,该院打造了自然资源综合动态监测智能处理平台,采集四川省训练样本超过15万个,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解译模型,实现对地理变化信息的自动识别与预警。

完善监管体系 四级联动筑牢耕地红线

卫星遥感监测为耕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科技手段,让相关治理工作开展与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凭借一张图是否就能反映出全部问题?

“客观来讲,遥感影像监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院外业核查负责人蒋政举例,在违规占地建房等往往存在一些“隐性”因素,难以完全从影像等表象资料获取,必要时开展一定的实地核查工作,才能对相关案例的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作业人员对疑似破坏耕地行为进行现场举证。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供图

为此,针对发现的疑似违法图斑,四川各地还通过外业实地核查举证,对于面积较大或者无法到达的图斑,测绘人员采用无人机搭载高清相机的方式对疑似图斑开展核查,确保核查工作准确无误。同时,收集该图斑的历史遥感影像、用地手续等相关资料,综合判定图斑的性质。

减少技术偏差是卫片执法难点,而构建起不同级别的保护机制是重点。既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又要避免层层加码,各级监管应如何衔接?

当下,四川正着力构建“部省市县(区)”四级联动的耕地保护机制。“破坏一般耕地10亩以上、破坏基本农田5亩以上,会纳入每个季度的国家监管。”胡云华介绍,当前自然资源部每季度会组织一次卫片遥感监测,年底对整个区域土地监管情况再进行一次全方位考核,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加强自主监管。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省每两个月做一次全方位的综合动态监测,评价全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市县结合管理需求进行加密监测。“地区发展不同,对于监测的需求也不同。”胡云华表示,构建逐级监管机制,国家预警大图斑、省级对全域变化进行综合兜底、市县结合地方需求调节监管频次和精细度,将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要素保障作用,提高监管和执法查处效率,进一步助力耕地保护。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