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四川丨厚植营商环境“法治沃土” 四川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服务质效

2024-06-28 00:14: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张炼

四川在线记者 范芮菱

6月6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制定一系列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四川司法行政系统进一步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小切口,推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项举措”,从合法性审查、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公共法律服务、外来投资企业权益保障、小微企业法律帮扶等10个方面发力,助力推动营商环境“大变化”。

这是我省司法行政系统不断厚植营商环境“法治沃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司法行政系统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完善法制体系、规范行政执法、做好法律服务等方面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强化供给

完善营商环境法制体系

近年来,四川不断优化法治服务,为企业保驾护航。

6月1日,《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有条件的市(州)人民政府可以支持或者培育在本行政区域建立具有完整法律服务业务的综合性法律服务集聚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律服务共同体建设,支持协同打造立足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天府中央法务区法律服务产业集群和智慧公共法律服务高地。

“我们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法制体系,推动制定、修订一系列有含金量的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措施,努力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司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制定、修订《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四川省社会信用条例》《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等。与此同时,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做好与上位法的衔接,从源头上保障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四川废止了《四川省高速铁路安全管理规定》《四川省盐业管理实施办法》等。

此外,四川以高质效合法性审查促进高质量发展。近3年来,四川办理涉及营商环境的合法性审查案件230余件,提出审查意见250余条,内容涵盖产业发展、市场监管、政府投资、特许经营、企业改制、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助企纾困是我省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相关政策如何有效落地?司法厅建立助企纾困政策优先审查机制,组织力量建立涉企事项审查“绿色通道”,通过提醒告知、缺失要件同步补齐等措施,确保涉及市场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急件要件在1到2个工作日内高质高效审结,努力跑出合法性审查“加速度”。特别是在重要紧急文件把关上,主动靠前、提前介入,有力保障了相关政策在合法合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落地实施。

规范执法

让企业感受到公平正义

提升行政执法质效,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就相关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四川积极推进落实举措:编制发布四川省行政执法流程、行政执法文书、行政执法用语等6个地方标准,组织修订《四川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管理规定》,督促指导执法部门编制发布“一目录、五清单”;常态化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聚焦选择性执法、“一刀切”执法、逐利执法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四川各地司法行政系统前移法律服务阵地、保障项目建设。图为绵阳公证员和律师解答农民工和企业员工法律咨询。

去年底,四川省司法厅与重庆市司法局联合开展川渝两地涉企行政执法案卷互评互查活动,川渝两地15个执法领域专家、业务骨干互评互查执法案卷。

“此次活动覆盖四川19个市州、重庆25个区县,涉及省(市)级、地市(区、县)两级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卫生健康等15个执法领域的800件行政执法案卷。”司法厅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互评互查执法案卷,推动川渝两地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实现“异地同标”,共促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共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定救济途径,具有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也“监督”着公正文明执法。

有行动。四川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广泛吸收和化解涉企行政争议的作用,2023年,开展行政复议服务民营经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发布涉企行政复议十大典型案例,共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2071件(含上期结转案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72亿元。

有机制。日前,四川印发《关于开展行政复议服务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围绕企业关心关注的增加企业复议成本、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服务企业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五大方面20项具体举措,为全面提升行政复议吸纳涉企行政争议能力、办理涉企案件水平、化解涉企行政争议效能、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能力、服务市场主体力度提供了“行动指南”。

“行政复议所反映的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3月12日,四川某蔬菜店负责人向复议机关提交《撤回行政复议申请书》。此前,该蔬菜店因违法行为,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该蔬菜店负责人不服,遂提起行政复议申请。经全面审查申请人及被申请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复议机关认为,该案在判罚中存在不符过罚相当原则和立法目的问题,处罚金额值得商榷。在听取复议机关反馈的问题和处理意见后,该市场监管部门纠正了处罚行为。

多点发力

打好法律服务“组合拳”

仲夏时节,行走在天府中央法务区,能够深切感受到法商融合的氛围。去年5月,由35家律师事务所、144名律师组成的天府中央法务区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成立,旨在对不同行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研判,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开出“法治药方”。成立3年以来,天府中央法务区已吸引超400家涉法服务机构入驻。

不止成都。在川渝高竹新区,广安市司法局与重庆市渝北区司法局联手筹建“川渝高竹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统筹开展法律咨询、公证、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以及社区矫正等法律服务工作。宜宾成立宜宾市助企公证法律服务团,根据企业法治需求,不定期组织公证服务团为企业举办法治讲座、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民商事纠纷……


宜宾市司法局深入联系企业开展“法治体检”。

不断聚集的法治资源,是企业扎根成长壮大的“沃土”。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树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切实保护企业权益,用实际行动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四川司法行政系统结合实际,同频共振、多点发力,打好法律服务“组合拳”。

在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建设上出“真招”。充分发挥省政府外来企业投诉中心职能作用,将50个投诉服务工作站点设到开发区、产业园、商(协)会,直接覆盖10万余家企业,去年受理外来企业投诉事项231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58亿元;依托川渝两省市现有投诉处理机构,进一步深化跨区域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完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探索实行异地交叉办理、联动联办,做到投诉受理和调处工作依法、高效、及时,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依法投资经营保驾护航;探索建立补偿救济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在探索商事矛盾化解新模式上出“硬招”。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四川持续推动“枫桥式”商会建设工作,建立政府引导、司法保障、商会参与的企业权益保障机制,推动出台商事调解工作规则,全面提升商事调解工作水平。

在服务保障重点项目上出“实招”。深化重大项目专项法律服务制度,通过深入开展重点项目法律服务“1+1”专项行动,为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成达万高铁等50余个重点项目提供“点对点”专项法律服务。


四川首家香港与内地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入驻天府中央法务区。

在持续优化涉外法律服务上出“妙招”。推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育、助力企业涉外法律风险防范、搭建企业涉外法律服务平台等举措。如今,全省首家香港与内地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已入驻天府中央法务区,成为川港两地整合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搭建国际化法律服务平台的积极探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