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评论 | 守护万物和谐 共建大熊猫生态廊道

2024-07-10 21:09: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张立峰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站在海拔2400米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马草河保护站,对面山上竹林一环又一环,像茶园一般。这是在泥巴山廊道中经改造修复后的竹林——专为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开辟的“猫道”,是大熊猫最喜欢活动的地方之一。泥巴山廊道总面积5万余公顷,是连接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重要纽带,可促进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是每个中国人的“心头肉”。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近4万亩,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由178只上升至185只。同时,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内,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显著,川金丝猴、雪豹、四川羚牛、红豆杉、珙桐等数千种伴生珍稀动植物得到良好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

因为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大熊猫曾一度濒临灭绝的边缘,其野生种群逐渐隐匿于我国的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六大山系深处。栖息地破碎化,导致野生大熊猫被割裂成多个局域种群,形成了一个个所谓的大熊猫“孤岛”,这个问题是大熊猫生存的最大威胁。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建设大熊猫廊道是最有效的举措之一,通过植被修复、“闲置”阻挡大熊猫不同种群间来往的道路,可以将多个“孤岛”连接成片,使不同种群的大熊猫可以互相“串门”,从而降低小种群灭绝风险,促进大熊猫的生存繁衍。

近年来,四川创新实施“三化”改革,以法治化促进科学规范管理,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以绿色化牵引转型升级,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以法治化促进科学规范管理,通过立法推动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和管理体系建设加速形成,有效地关停廊道境内和周边的生态破坏性产业;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运用现代化的综合执法信息化管理系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对非法盗猎、非法闯入等违法行为进行高效监管;以绿色化牵引转型升级,通过自然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大熊猫栖息地内植被破坏、森林退化等问题,推动绿色廊道建设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大熊猫廊道实现了统一、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为大熊猫搭建好生态廊道,让他们在一片完整连续和更为广阔的区域永续繁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的初衷,也是中国人对大熊猫这个特殊物种特别的爱。让我们进一步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统领,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强化大熊猫等珍稀旗舰物种保护为牵引,加快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