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宇 制图 杨璐嘉
“这就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沱江!”7月7日,在内江花萼湿地公园的栈道上,从小生长在沱江畔的吴越感叹到。吴越是四川水汇污水处理项目运维管理负责人,对于这条母亲河的变化,他十分关注。
2017年11月,内江入围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开始积极探索推行智能化流域治理。
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沱江一度是四川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如何让沱江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内江一直在探索。
“智慧治理”让数据跑起来 提升治理效率
“太难了!”在去往办公室的路上,吴越回忆起了自己刚刚到内江工作时面临的情况,沱江内江段有十余条重点小流域,“项目涉及的点位总共有129个,跑一趟下来要1700多公里,耗时一个多礼拜。”吴越所在公司参与建设的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该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厂建设、黑臭水体整治、公园绿地建设、河岸生态修复等,“仅项目涉及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就多达91个。”吴越说。
流域面积广、涉及点位多等现实情况,也给资中县球溪镇顺河场社区的村级河长杨碧华带来了不少困扰,“巡河的工作内容包含防汛、河道保洁、排污检查、安全隐患排查等等,光走一圈就要花很多时间。”杨碧华说。
“要破解这些难题,就需要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内江市水利局局长郭英介绍,目前,内江市各级河长和基层巡河人员都在使用河长巡河APP,通过配合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快速巡查,并通过APP一键上报巡河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智慧运营管控平台。唐广 摄
在治污方面,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也用上了“智慧运营管控平台”,平台能实时监控129个点位的相关情况,“既能反馈实时监控画面,也能控制点位上相关设备的运行。”吴越表示,数据跑起来之后,“以前一周都不一定能跑完的路程,现在只用两个小时,就能把所有点位‘跑’个遍。”
智能化流域治理模式在沱江二级支流小青龙河的治理成效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
小青龙河是沱江北岸一级支流,在东兴区和高新区境内河长56公里,流域面积395.1平方公里。其中,识别出的黑臭水体段长17.1公里。“我们从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河道清淤治理,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等方面入手对小青龙河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小青龙河水质已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成为了水清岸绿、生态宜居的生活长廊。”内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治波表示。
沱江之畔的内江市。唐广 摄
“协同共治”凝聚合力 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新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治理效率,也对我们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内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曾强介绍,流域治理的另一大特点是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的情况。”
甜城湖是沱江内江城区段建坝蓄水之后形成的人工湖泊。为了治理甜城湖,2010年3月,内江专门成立甜城湖水务清洁队,负责甜城湖湖面卫生清理。2018年,《内江市甜城湖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内江将岸线200米保护区域内的违法建构筑物陆续拆除,并于同年设立了甜城湖保护管理办公室和甜城湖执法大队,统筹甜城湖保护监管。
陈渠是甜城湖执法大队的队员,近年来,除了见证沱江水质的持续改善,对于沱江治理体系的逐步优化也深有感触,“虽然牵涉的部门很多,但是大家的责任都很清晰。”
内江花萼湿地公园。唐广 摄
在探索智能化流域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内江基于当地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土壤等基础数据,融合大气污染网格化、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智能执法、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等系统形成“生态环境一张图”。
采访中,内江市环境信息中心主任郑小科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该平台的功能,记者看到,平台的主页面上集成了“大气污染网格化智能监管系统”“水污染防治系统”“生态环保智能执法系统”“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池”等近十个选项,“流域治理所涉及的所有需求,几乎都能在系统里找到,并一键处理,非常方便。”郑小科说。
“‘生态环境一张图’能帮助我们厘清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曾强举例介绍,目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监管责任归住建部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责任归环保部门,“‘一张图’打破了过去部门之间的壁垒,使‘九龙治水’转变为‘协同共治’。”曾强介绍,截至目前,内江的“生态环境一张图”已对接省、市各平台数据接口134个,共享资源41类。”
近年来,通过智能化流域治理模式,内江全面完成了城区11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沱江沿岸建起了39处绿廊绿道、湿地公园,内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61平方米。2022年,内江12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首次实现全面达标,沱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Ⅱ类。2023年,内江将这一成绩再次延续。连续两年实现水质优良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