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激活小蘑菇背后的数字化密码

2024-08-02 17:39: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8月1日,成都市青白江区的丰科国际(蓉欧)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实验室电脑上显示着101项目指标数据。

“这些都是食用菌生长的各类环境数据,对它们的调控,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品质。”实验室检测员姚燕说。

这些数据,源自基地与华为(成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共同打造的无人化、规模化智能工厂平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一颗颗小蘑菇背后,正是“融合”的现实具现。

“两升一降”

三年有望收回建设成本

目前,基地一年生产的食用菌超过35000吨,年产值接近5亿元。

现在,这些蘑菇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走向世界——远销至美国、泰国等57个国家和地区。

这里,生产车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通过物联网接入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化分析调控。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数字化改造?

基地运营方、成都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楠目的明确:“‘两升一降’,我们想用数字化手段来提升品质、提升产能、降低成本。”

小蘑菇要长得好,生长环境的调控是核心因素。

基地生产的食用菌主要有鹿茸菇、蟹味菇、白玉菇等。这些品类对环境敏感,但各自的环境需求又不同。

“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了许多有利结论。如产品整体最适温度一般在2—8摄氏度之间。当然每个菌类有所不同,这些我们都有详细刻度记录。每个精准的刻度,都是通过物联网接入之后的成长信息分析所得出。”王楠介绍。

同时,系统还帮助排除了许多低影响因素,如:新风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把新风量从6000平方米每小时降低到2000平方米每小时,不会对食用菌品质造成明显影响,既然如此,为何不选择更低的档位?”事后证明,只是新风量降低这一个操作,就让运营成本下降了10%。

这101项指标通过智慧化平台精准控制,对比此前传统生产模式,产能还提升了20%。王楠说,这“一升一降”支持下,3年时间,就能收回数字化建设的整体成本。

数字技术还让生产变得更“绿”——基地的原材料被循环利用起来:通过数字分析,利用天然原料测定营养成分,并进行精确配方配比,基地实验室开发出了更适合蘑菇生长的培养基。

“培养基原料主要为玉米芯等农业‘下脚料’,菌菇采收后,这些废料还能作为有机肥还田。”姚燕说。

数字化管理方式,还让整个企业运营得到了更科学支撑。

在商务部门的管理系统里,订单、产量、物流,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各环节数据打通后,运营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更高效。“管理层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从而更及时处理。”成都丰科生物科技生产厂厂长李德成说。

结合“以旧换新”、构建“评价体系”

服务创新让“数实融合”更有质量

这种由数字技术支撑的高效管理运营模式,正在融入到青白江区内更多企业中去。

实现这一过程的,则是当地创新思路,将“智改数转”与“以旧换新”相结合。

根据6月发布的《成都市青白江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青白江将建立工业企业设备更新服务机制,今年的目标,是在全区包装储备企业设备更新项目57个、总投资21.1亿元。

服务机制的首要任务是找钱,解决数字化初期投入较大的问题。“这里面包括积极对上争取中央省市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同时帮助企业申请中长期贷款和技术更新改造再贷款等。”青白江区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此基础上,青白江将重点依托华为(成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头部平台,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设备更新——今年力争打造数字化车间4家、智能工厂2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以上,培育上云企业800家以上。

第二大任务是依靠标准。四川已经走在前列。去年底,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四川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试行)》,该框架构建了“五阶九档”的“智改数转”综合发展指标等级,为制造业“智改数转”状况提供了详实依据。

依托该框架,青白江与华为(成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共同开展企业普惠性数字化诊断服务。目前已累计上门服务企业超80家,梳理企业信息化需求点超100项。

华为云川藏区域解决方案专家张宇表示,当下,在接受了数字化转型“诊断”后,愿意马上进行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占比还不高,在10%到20%。

“提高这个比例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大家看到龙头企业的优秀案例。我们也希望在这里打造各类‘样板企业’,让大家能在同行中找到‘榜样’,从而推动更大范围数字化转型。”他说。

目前,青白江正在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辖区内30余家智能制造、绿色建筑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重点企业“智改数转”,进一步提升辖区优势企业全球竞争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