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未来丨高原上来了一群“生态医生”

2024-08-26 20:24: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高杲/文 李强/图

科考点位

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

科考任务

开展多种科研观测工作,对高寒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把脉问诊”

一阵小雨过后,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红原县,笼罩在一片云雾中,站在县城高处远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若尔盖站)若隐若现。

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野外台站,若尔盖站于今年7月底正式投用,将为高寒湿地与草地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所谓野外台站,就像是安装在大地上的“听诊器”,野外站的科研人员就是“生态医生”,把脉着“地球之肾”的变化。

这些“生态医生”是如何工作的?又有哪些研究成果?近日,记者跟随若尔盖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对生态系统“把脉问诊”。

若尔盖站的工作人员到野外进行实验。

模拟气候变化,揭示生态系统变化规律

雨过天晴,若尔盖站工作人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覃宇和同事开始给土壤“做体检”,他们将土钻插进地里,一旋、一提,将取出的柱状土样装进自封袋内。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覃宇正在处理采集的土壤。

覃宇工作的地点在瓦切野外样地试验点,距离若尔盖站近1小时车程,是该站三个长期试验点之一。

在这里,草场被分为若干样地,有的安装了增温装置,可以实现土壤的增温;有的架设了一系列的遮雨棚,可以改变样方内接收的降雨量。

“这些都是模拟气候变化的控制实验设施。”谈到为何要做着这项工作。覃宇直言,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如气候变暖、降雨格局改变,影响着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各个过程以及碳汇的能力。“我们需要模拟未来气候变化,研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在瓦切野外样地试验点,覃宇所在的课题组运用了多种增温的装置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增温,包括开顶箱式增温、红外反射器式增温及地下电缆式增温。

“我们将对不同环境模拟条件下的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等一系列数据进行长期监测。”覃宇介绍,通过这些数据的监测与分析,将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过程和机理,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可持续管理及维持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

除了给土壤“做体检”,草地上的植物样本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距离覃宇不远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洋正在采集植物样本。“我们将研究植物、微生物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排放的相对贡献。”李洋说,厘清这些问题的源头,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有助于提升在全球变化和生态修复领域中的影响力。

量化人为活动,助力区域生态修复

位于若柯坝试验点的湿地内,被挖开的排水沟已经被“封堵”,沟内水位上升,湿地正在重焕新生。

若尔盖站副站长刘建亮和学生们在排水沟旁安装“听诊器”:他们以5米为单位,在排水沟旁“规划”了多个观测样方。“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看水文功能恢复之后,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是一场精密的探索。他们就像医生,拿着“听诊器”,对湿地进行“把脉问诊”。“我们在样方里面定期测定水位深度,记录植物物种组成,测定植物生物量,同时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碳组分和氮磷元素等的含量,并分析影响碳循环的其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刘建亮表示,这样能够全面分析出该湿地的恢复状况,助力区域生态修复。

若尔盖高原既是关键的生态区又是重要牧区,巨量的碳汇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维护了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同时,水草丰美的草地又是优良的牧场,是当地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如何科学研究评估放牧强度与草地退化的关系,是若尔盖站站长高永恒自2005年来到这里就面临的课题。为此,他通过大量野外调查与分析,建立了若尔盖高原高寒草地的放牧技术体系,为定量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永恒在瓦切镇设置了放牧样地,通过量化轻牧、中牧、重牧等不同强度,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在植物系统组分中的分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实现区域草畜平衡、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高永恒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