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未来丨詹姆斯·阿亚拉:做“滚滚”们的外国“奶爸”

2024-08-26 21:16: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专家名片

詹姆斯·阿亚拉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行为研究员,有20多年野生动物工作经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应用行为学,行为正强化训练和环境丰容设计,以提高圈养濒危物种的管理、繁殖能力以及福利。

“老詹,今天怎么在办公室?”工作日的上午,看到总是长时间“泡”在大熊猫圈舍的詹姆斯·阿亚拉出现在实验楼走廊,同事感到非常惊讶。

詹姆斯·阿亚拉来自美国,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唯二的熊猫“外教”之一。在熊猫基地工作12年,他不仅是同事眼中专业、负责的好伙伴,更与几十只大熊猫成为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工作中的老詹。(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追随前辈脚步 走进动物保护世界

谈及自己与动物的缘分,詹姆斯毫不犹豫地提到了一个人——乔治·夏勒。

乔治·夏勒是世界上最出色的野外生物学家之一,他毕生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曾长期在中国进行大熊猫研究,通过发现与研究揭示了诸多保护议题。

詹姆斯小时候一次在动物园与乔治·夏勒的“邂逅”为他埋下了动物保护的“种子”。当时,动物园正在举办摄影展,其中科研人员在野外工作,照顾雪豹、小熊猫的照片吸引了詹姆斯的目光,照片里的人正是乔治·夏勒。也正是那天起,詹姆斯暗下决心:长大后要成为这样的人,做和他相似的事情。

好奇心促使詹姆斯不断学习,其中对他影响颇深的是“启蒙老师”所著的关于大熊猫的研究。在乔治·夏勒与“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合作的《最后的熊猫》一书中,所传递出大熊猫濒临灭绝的观点,给詹姆斯带来了心灵震撼。

詹姆斯在本科选择了生物保护相关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乔治·夏勒曾工作的动物园,成为一名饲养员。在与动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找到了想要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动物行为研究。

“我发现同一物种的生物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个性。当时,我很好奇同一品种的猴子为何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这会对它们的生活造成什么不同的影响。”基于对动物行为的好奇,几年后,詹姆斯进入波多黎各的一家灵长类动物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在加勒比海上的小岛上,他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也促使他萌生了去海外工作、感受不同文化环境下如何进行动物保护的想法。

偶然的机会,詹姆斯收到了“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的邀请函,他欣然前往四川并爱上了成都。照顾黑熊两年后,他进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工作,开启了在中国与大熊猫作伴的日子。


工作中的老詹。(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保护大熊猫是实现梦想的过程

在来中国前的20多年里,他曾和诸如北极熊、棕熊、眼镜熊等不同品种的熊打交道。但当他第一次与大熊猫接触,他惊讶于大熊猫竟然如此温顺,而过往与动物们长期相处的经历也帮助他快速适应与大熊猫的相处。

在熊猫基地里,詹姆斯主要承担为大熊猫开展行为研究并进行行为训练的工作,通过了解不同大熊猫的饮食、生活习惯,不断从管理、饲养、环境上改善对大熊猫的保护。

在他看来,每天与大熊猫接触已经足够快乐,其中最美妙的瞬间是感受到大熊猫对他产生信任的时刻。“这并不容易。”詹姆斯提到,在获得大熊猫“川仔”的信任之前,他持续与她接触了5年多,陪伴她从新生儿到成年期。最近,“川仔”已经能从近两米的大树直接跳进詹姆斯的怀抱。“她终于信任了我,这实在太棒了。”

今年是詹姆斯在熊猫基地工作的第12年,这12年里他不仅参与了熊猫基地的扩建,为大熊猫提供更为还原野外和舒适的生存环境,还通过深入进行野生动物的行为研究,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表彰詹姆斯为濒危动物保护所做的贡献,2022年,他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天府友谊奖”。

2021年7月,随着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扩大,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同年10月,聚焦物种栖息地连通,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同时布局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这与詹姆斯在几十年前在书上读到的“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处境已经截然不同。

谈到亲历这些变化的感受,詹姆斯用了“不可思议”来形容。“自从我来到这里,中国一直在向着野生动物保护不断前进,尤其是通过整合自然保护区,并使它们归于国家公园下统一管理和指导,这些努力就是大熊猫等物种得以繁衍生息的关键。”

对于詹姆斯来说,来到四川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不仅是他实现梦想的过程,他在熊猫基地所做的,更让他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与自然朝着他心中理想的世界靠近。“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与自然环境就出现了脱节。对于熊猫基地这样受欢迎的地方,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展示我们如何照顾动物,来传递保护动物和自然环境的讯息,让人们重新与野生动物联结起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