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来蓉参加银河奖颁奖典礼,刘慈欣:用科幻的眼睛去看现实

2024-09-28 20:38:0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摄影 李强

9月28日晚,被誉为“中国科幻最高奖”的第35届银河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令科幻迷们为之激动的是,中国科幻领军人物刘慈欣亲临现场,见证新一届“银河奖”得主的诞生。颁奖典礼前,刘慈欣接受了川观新闻的专访,从银河奖到人工智能,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刘慈欣表达了非常新鲜的观点,对很多事物充满期待,却又一针见血看透问题本身。这位在未来世界遨游的大师,更希望用科幻的眼睛看到当下的现实。


四川在线记者专访刘慈欣

点赞银河奖:最有含金量

2006年5月,一部名为《三体》的长篇科幻小说在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连载,那时的刘慈欣还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一名工程师。《三体》的横空出世,很快得到科幻迷的强烈关注,当年就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9年后,刘慈欣凭借《三体》第一部、也就是在《科幻世界》杂志连载的这一部,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成为该奖自1953年创立以来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人。

所以,刘慈欣与银河奖和《科幻世界》杂志的渊源是特别深的。作为银河奖评委会主席,刘慈欣回顾了银河奖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银河奖(原中国科幻银河奖)设立于1985年,是中国幻想小说界(主要对象为科幻小说,后加入其他相关项目评选)最高荣誉奖项,“在这么长的岁月中,它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创立它的《科幻世界》,通过奖项和杂志两种力量,培养了大量的科幻作者,可以说,当时中国科幻作者几乎都是从银河奖里走出来的,包括我的《三体》《流浪地球》,都曾获得银河奖。”刘慈欣表示,虽然现在国内的科幻奖项有很多种了,但银河奖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传承了科幻文学创作传统,注重科幻文学的多样性,积极发掘年轻力量,“我认为,银河奖仍然是国内科幻类奖项最有含金量,也最重要的奖项。”

提及即将颁出的第35届银河奖,刘慈欣总结道:“这一届的作者更年轻,作品的风格更为多样化,更新颖。近年来,科学技术上的突破,比如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更多地激发了这一届作品的想象力。”刘慈欣真诚寄语:“我希望银河奖能够面向未来、走向未来、在未来创造更多更大的成绩!”

冷静思考:中国科幻文学现状并不乐观

去年10月18日,2023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拉开帷幕。当时的刘慈欣曾公开表示,他期待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来临。如今,再说这个话题,刘慈欣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是忧虑,“总的来说,目前整个世界的科幻文学,都处于一种衰落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要去迎接这个挑战,尽可能地去发展。”

“我所说的中国科幻,现在分几个领域。首先是我所在的科幻文学领域,现状并不太乐观。即便科幻文学已经从之前很边缘的一个存在,走到了现在一个备受关注的中心,它的发展仍然是不充分的。”刘慈欣直言,中国的科幻文学处在有待发展的状态之中,作者数量尤其是有影响力的作者和作品数量严重缺乏,“在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到中国,到成都来举办之后,我觉得我们要抓住这样的契机,充分去扩大创作的规模,包括作者的数量,只有这个数量上去了,才有可能出现很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要加大出版力度,增加读者的数量。”

还有个重要领域,就是科幻影视领域。对此,刘慈欣觉得它有着广阔的前景,而且发展迅速,“在中国,科幻文化正由文字渐渐地转变成由现代化的媒体画面来表现。它可以从科幻文学中寻找故事资源,同时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原创的剧本。我期待未来,科幻影视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和科幻影视是相互促进的,尤其是中国的科幻影视,其故事资源一大部分都来自科幻文学的改编。毫无疑问,影视的成功,会影响被改编的作品的销量,增加感兴趣的读者数量。”

要说中国近年来影响巨大的科幻影视,《流浪地球》必须拥有一席之地。如今,《流浪地球3》已经定档2027年上映,对此,刘慈欣有所关注。在他看来,《流浪地球3》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流浪地球2》已经十分精彩!”刘慈欣说,第二部给第三部留下了很多接口,而第三部面对的一个巨大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地球在太空中的航行,与虚拟世界、人工智能以及人的意识的上传完美结合起来,“两个领域的完美结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宇宙航行是一个很广阔的世界,而虚拟世界人的意识的上传,可能就发生在很狭窄的地方,比如地球上一个小小的电脑里面,这两者该如何结合,产生让人震撼的场景和故事?我充满期待。”

拒绝焦虑:人工智能毁灭不了人类

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影响,出现了“AI焦虑”。对此,刘慈欣笑言:“科幻小说就是制造焦虑的。科幻小说中的人工智能都具有自我意识的行为,去征服世界,甚至把人类都灭绝掉,提供了一个负面的前景。”

但实际上呢?作为一名计算机工程师,早在1989年,刘慈欣就已经写出了一个软件,叫“计算机诗人”,利用计算机技术创作赛博朋克风格的诗歌。听起来是不是很超前,很像当下的ChatGPT?所以,刘慈欣丝毫不焦虑,他直言:“现在的人工智能,如果仅仅是按照基于大数据模型发展的话,我个人认为它达不到毁灭人类的那一步,永远达不到那么高的程度。但这不等于说人工智能就没有威胁了,它现在最大的威胁很简单,就是抢走我们的饭碗,抢我们的工作,这个是迫在眉睫的威胁。但这个威胁,说实话,在科幻小说中从来没有被注意到过,很少有科幻小说去描写,写的都是征服世界、灭绝人类。”

刘慈欣直言,科幻小说还是应该有这样一种作品:去描写比较近的未来。以人工智能为例,与其去幻想那种遥远的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描写想象出的人工智能,不如切实关注一下它真正带给我们社会的那种深刻的变化,“中国科幻小说有一个流派,叫科幻现实主义,就是通过科幻的眼睛去看现实,我期待看到这样的作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