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鼻咽癌、肺癌研究有哪些新进展?院士专家这样说→

2024-09-28 22:54:4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9月28日,以“精准医学前沿技术与产业创新”为主题,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承办的第十届华西精准医学国际学术论坛在成都开幕。

论坛为期两天,设主旨论坛和五个分论坛。多名院士和多家医院专家学者围绕“精准医学前沿技术研究”“精准医学转化研究”“精准临床医学研究进展”“精准医学临床应用”“精准医学产业创新”等重点领域的关键前沿热点分享交流,共同探讨精准医学及产业转化的发展前景与创新趋势,促进科研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和发展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表示,2018年,基因治疗时代正式来临,当前国际基因治疗正处于快速突破阶段。截至2022年12月,全球主要国家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分布统计,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总数3685项,其中美国1985项、中国576项。魏于全院士强调当前基因治疗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重组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药物的高昂成本以及规模化制备技术的瓶颈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成都市温江区与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携手共建成都医学城基因治疗公共研发平台,该平台包括重组AAV产品中试平台、重组AAV产品质量研究平台和临床前动物实验平台,组建了一支约100人的研发团队,致力于研发40到50项基因治疗产品。

在mRNA(信使核糖核酸,由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转录而来的、携带遗传信息能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一类单链核糖核酸)药物领域,魏于全院士同样给予高度关注。他表示,mRNA药物在预防感染性疾病(如疫苗)、治疗代谢性或遗传性疾病以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特别是针对鼻咽癌治疗的mRNA疫苗“WGc-043注射液”,华西医院已完成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免疫原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聚焦食管癌的研究。他表示,食管癌在我国癌症中发病率位居第七,死亡率位居第六,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我国食管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占全球病例数的51%。然而,食管癌的早期发现难度大,晚期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导致患者病死率高,五年生存期不足30%。林东昕院士详细阐述了食管癌的病因因素,包括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长期吃热滚或粗糙食物等)、食物不洁(酸菜、霉玉米等)、营养不良、口腔微生物以及遗传因素等,并呼吁加强肿瘤预警预测、早筛早诊早治方法的原创性研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李为民教授。主办方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的李为民教授则关注了肺癌筛查与诊断。“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仅19%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为早期。”李为民教授表示,对于40岁以上且存在任意危险因素(如吸烟史、职业暴露史、肿瘤家族史、恶性肿瘤史、慢性呼吸疾病史等)的人群,应及时进行肺癌筛查。针对国际国内常用肺结节风险模型不适合我国人群的问题,李为民教授团队研发了首个基于CT和X线图像的肺部疾病异常征象智能检出及精准甄别系统,该系统能够精准检出肺结节、磨玻璃影、实变影等20种影像征象,并一键式输出结果,为临床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张康教授。主办方供图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张康教授也分享了AI在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他介绍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运用5700多个病人的11.5万多张视网膜眼底图像,结合人口学与体征信息,能够检测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并预测其发病率、评估病情进展。该系统的精准度高达85%—93%,有望在资源贫乏或偏远地区对常见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