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频丨阿来、徐则臣、罗伟章对谈:地域书写既要有特殊性,也要有普遍性丨聚焦2024天府书展

2024-10-13 20:13: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丛雨萌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阿来、徐则臣、罗伟章的文学创作中,都有大量的地域自然、文化等元素。对于“地域书写”这一话题,他们有着怎样的思考?

10月13日,2024天府书展主展场,阿来、徐则臣、罗伟章对谈“四川文学的地域书写”暨“文学川军荐书”(第二季)颁奖典礼在此举行。如何理解地域书写?怎样认识和超越其局限性?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各抒己见。


对谈现场

如何认识?“通约”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

在阿来看来,地域书写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针对某一块土地上林林总总的自然、文化的书写。但他提醒道,一个地域同时处在中国、处在亚洲、处在世界,“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或者作家在书写的时候,容易过分注重所谓的特殊性,而忽略了与别的地域深刻的、广泛的联系。”

“既要有特殊性,又要有普遍性,这是一般地域书写中难以兼顾的。”阿来说。


阿来

徐则臣认为,地域书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文学书写中被强化的地方性符号、特征,“一看就是四川作家写的、江苏作家写的”;后者实际上饱含了所有的书写,一个作家即使不写自己的家乡,他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背景知识等等,都会在无意中泄露他是某一个地方的人。

他提到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石黑一雄自小便生活在英国,他强调自己既不是日本作家,也不是英国作家,而是一个“国际作家”。但即便如此,读者依然能从他的作品中分辨出日本文化的“血缘”。徐则臣同意阿来的观点,认为应该在写作中把独特性和普遍性结合起来,“‘通约’的东西出来了,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


徐则臣

罗伟章将独特性和普遍性,分别表述为文学书写的规定性和超越性。他在主编《四川文学》时发现,不少作品读起来很“土”,“陈旧感”非常严重,其原因就在于缺乏超越性,总是依赖于地域性,依赖方言、民俗和对特殊风貌的描写等等。“这是非常简陋的一种文学。真正的地域性内在于作家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是看不见的,显性的是超越的那一部分。”


罗伟章

怎样超越?“用世界穿越故乡”获得普遍性

地域书写如何才能更有价值,具备更强的超越性?阿来认为,四川现代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四川现代白话文学的开端是非常辉煌的,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大波》,巴金的《家》《春》《秋》,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不过阿来提醒道,这两人都在年轻时留学法国,在创作的同时还积极译介法国文学,对他们而言,地域既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跟世界又有非常广泛、深刻的联系。

“后来我们也创作过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但是在书写四川以及世界中的四川的时候,我想并没有比这两个‘开山祖师’更进一步。做一个对照,我们会找到一些差异,可能还会有一点紧迫感。”阿来说。

徐则臣延续阿来的话题,认为每一个作家归根结底都在进行地域写作,只是说对地域、对故乡的认识是在不同层次上展开的。以前可能是一个“当局者”在写故乡,离开故乡后开始书写世界,最后发现“故乡”可能也是“世界”。

用他的话来讲,“用世界穿越故乡”以后,故乡就带上了世界的色彩,变成了一个普遍性的东西。李劼人和巴金的作品,才既能是非常四川的表述,同时又非常具有世界意义,不仅四川人能看懂,江苏人、美国人、法国人都能看懂。

罗伟章认为,地域性源于对差异性的渴望,对同质化的厌倦,但他怀疑在当下强调地域性,能否达成这样的目标和效果。“地域性早就内在于作家,不需要强调每个作家都带着地域性在写作,要强调的是怎么超越地域性。我们占据了文学资源,但关键是把资源转化为自己的作品。”

新华文轩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