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消费旺季来临,遭遇“大数据杀熟”如何维权?

2024-10-25 19:04:4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赵张冬

年度电商大促“双十一”已经于10月14日启动预售,相较往年提前了10天左右,各大平台推出不少促销玩法。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要“薅羊毛”并不容易,因为平台大数据和算法等有可能让呈现在每个消费者面前的商品“同货不同价”。

今年8月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报告,揭露了上半年消费者反映强烈的消费堵点问题。该报告显示,平台大数据“杀熟”遭消费者质疑的事件仍屡屡引发热议,消费者在不同账号间有着明显的价格差异。

9月下旬,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保护调查报告》相关情况,调查显示,经历过网络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中,39.64%的受访者遇到过“大数据杀熟”情况。该报告称,49.28%的受访者“在多次购买同一商品或服务后,价格逐渐上涨”,45.1%的受访者在“取消或延迟购买后,再次查看时商品价格发生变化”,35.79%的受访者遇到“同一时间不同用户在同一商家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在外卖、在线旅游、在线购物等消费者高频次消费的平台,“大数据杀熟”现象较为频繁。

成都的刘女士讲述了她在今年国庆假期时的遭遇。“国庆节期间外出旅游租车,在去哪儿平台预订一模一样的车型和时长,我的费用是3043元,我朋友是2803元!”刘女士表示,“我还是去哪儿的钻石会员,朋友只是大众会员。”刘女士说。

“我在打车时也遇到过不同手机不同等级费用不一样的情况。”消费者李海告诉记者,“尽管出发和目的地一样,打车平台也一样,但是同行人的价格就是比我便宜一些。”

记者注意到,今年发布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均对大数据“杀熟”提出了应对措施。

“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规定,但仍然有部分商家利用存在的漏洞甚至违反法律规定,损害消费者权益,‘差别待遇’‘针对性算法推荐’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四川省经济发展促进会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曾林刚对消费者维权支招,“消费者在消费前,首先应当在主观上对此有所关注;在消费时,要判断是否可能受到权利侵害,若可能受到权利侵害,则及时终止消费行为;若已经受到权利侵害,可以通过商家预留的投诉渠道进行反馈,也可以向消费者保护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网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严重的,也可以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权益。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要注意取证留痕工作,比如对相关的推荐信息录像、截屏保存,对付款凭证、投诉举报的行为进行过程及程序取证,以便于依法依规维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