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雨萌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文/图/视频
10月30日,2024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会议期间,四川大学教授彭邦本接受了四川在线记者的采访,详细介绍了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形式,并强调了物质文化遗产背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同的文明间特点各不相同,文化间的互鉴也就变得丰富繁荣。“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中,我们都能够从研究的过程当中分析出一些外来的因素,这些都是通过我们先辈彼此间的交流互动而习得,从而对我们的文化、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彭邦本认为,巴蜀文化不仅吸纳了百家之长,还从各个方面辐射出去了更丰富的文化与技巧,影响了更多的城市甚至国家。
“以都江堰为例,巴蜀文化中先进的水文化很快就被巴蜀以外的一些地方所吸取。”彭邦本举例,西汉时期,巴蜀地区有一人名为王延嗣,他通过都江堰所用的“软式竹笼”材料,成功解决了黄河决堤的灾害。“实际上,都江堰这样一个水利工程,技术的先进性在海外很早就有了传播。”彭邦本介绍,日本的重要水利工程“信玄堤”背后的水利工程的模式与理念,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向都江堰学习而来。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固然重要,但背后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源挖掘也同样不容忽视。“事实上,我们有很多遗产,它既是遗产,又不仅仅是遗产,它还是一些活生生的、还在继续运转的工程设施。”彭邦本说。
彭邦本接受记者采访。
“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华文明是五千年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彭邦本认为,若善于分辨文化资源的种类加以利用,就会越用越丰富、越用越精彩。
前景美好,却也不乏挑战。彭邦本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的缺口。“基层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真正受过专业教育、有能力做好此事的人并不多。”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若被破坏就很难再挽救。彭邦本在很多县级行政区发现,相较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却少之又少。现如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但挖掘出来的材料身上所附着的许多非物质文化的因素,亟须专业人士深入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