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首次!30只“四川籍”朱鹮开启野化放归训练

2024-11-07 21:04:3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胡珍瑜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摄影报道

宽阔的水池、长满树木的山坡……近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以下简称“繁育中心”)的30只朱鹮搬进了“新家”。

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

“它们的新家就是野化放飞基地,搬进‘新家’也意味着朱鹮的野化放归训练正式开始。”沐川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川介绍,这是西南地区首次进行朱鹮野化放归训练。

野化放归,即让人工繁育、饲养的动物进行野外放归训练后,放回大自然,是复壮和重建野生动物种群的重要手段。2016年,四川开启朱鹮人工迁地保护工作,8年后,四川针对该濒危鸟类的保护迎来重大突破。

朱鹮进行野化放归训练的场地长啥样?野化放归训练如何进行?记者前往现场探访。

“新家”占地3000平方米,有山有水有树木

从沐川县湿地公园幸福大道一个路口前行数百米,来到一处草木繁茂、鸟语花香的“山头”,这里就是沐川县朱鹮繁育中心。

今年夏天,在繁育中心入口处的朱鹮野化放飞基地施工完毕,这里也是鸟儿回归大自然前居住的家。

在野化放飞基地现场,记者看到了用绿网围起的野化笼舍,绿网内有山坡有树木,还有几个深浅不一的水池,两棵树之间搭有供鸟站立的栖息架。

大笼网内环境。

“朱鹮在内陆偏好生活在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特别是靠近河流、湖泊、湿地和稻田的地方,因此我们同时模拟了枯水期的旱田和丰水期的水田,便于让其寻觅水生生物资源作为食物。”刘川介绍,参照野化训练标准,该野化笼舍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最高近30米,能够为朱鹮的生活起居提供充足的空间。

首次训练,繁育中心共有30只朱鹮分两批放入大笼网。目前繁育中心共育有朱鹮80余只,这30只朱鹮如何选定?

繁育中心技术员李伟介绍,繁育中心从今年6月开始挑选,参照每只鸟的身体指标记录,确定了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形成对照。“一组为2-4岁的成年鸟,共20只,另外10只为今年出生未满一岁的新鸟,性别比例为五五开,在身体上也尽量选身强力壮的。”

记者注意到,在繁育笼和大笼网之间,还用网拉起了一片过渡区域,这是朱鹮从繁育笼搬进有山有水的“大房子”前,进行为期一周的隔离观察的地方。“此前朱鹮都是住‘双人间’,‘搬家’后它们将首次进行群居生活,因此需要提前和‘小伙伴’们相互熟悉。另外,过渡区域更加靠近大路旁,经过的人员更多,周遭环境更加嘈杂,对于循序渐进习惯新环境有帮助。最后,还要确认训练前鸟儿的行为和采食量一切正常。”李伟说。

重点聚焦觅食和飞行能力进行训练,未来将在沐川放飞

野化放归训练具体如何进行?

临近中午,李伟站在大笼网外,拿着望远镜找寻笼内朱鹮的踪迹。“隔几个小时就要来看一次,除了要观察场地内播撒的食物的消化情况,还要关注朱鹮的日常活动。”李伟介绍,要锻炼朱鹮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最关键的在于训练其野外觅食和飞行的能力。

在大笼网中飞翔的朱鹮。

朱鹮喜食鱼、昆虫和谷物,平时,饲养员会准备好泥鳅、面包虫、小鱼小虾等食物,每天分三次在大笼网中投喂。饲料投放的位置也有讲究,“我们会注意分散投放,比如大树底下或者水池里,是为了还原野外觅食情景,带动鸟儿自己寻找食物。”

必要的时候会加入人为干预。当看到大多数朱鹮站立在栖息架上一动不动,李伟走进大笼网内,靠近鸟儿所在的位置,用声音和挥动的双臂“驱赶”它们。朱鹮听到动静,马上展开靓丽的双翅绕场飞行了几圈。

“因为长时间在繁育笼生活的朱鹮,平时不常飞行,已经习惯了站在人工栖息架休息。但在野外生存,只有大树可以栖息,更可能遇到天敌等危险,因此恢复飞行能力十分重要。我们已经陆续在拆掉大笼网中的栖息架,并加大训练量锻炼它们的飞行习惯。”李伟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30只朱鹮已经在大笼网中训练了一个多月,相较于之前,觅食和飞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如若一切顺利,预计将于明年年初分批将它们放归野外生活。

野外放归也不意味着“一放了之”。李伟表示,放归后的朱鹮需要对应编号带上卫星跟踪器,工作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后续信息。“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即时分析朱鹮在野外的生存情况,评估释放成效,也为接下来的野化放归训练内容和模式提供借鉴。”

据悉,完成野化放归训练后的朱鹮,已经确定将在沐川县内放归。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