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韵的时代共振——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述评|西岭雪·舞蹈评论

2024-11-19 11:44: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邓雄豪 彭赵璐妮

2024年11月13日至14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在杭州举行。本届“荷花奖”参评作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文化根脉之不变定力,以守正之本彰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从文物、书画、诗赋中挖掘舞蹈意蕴,对中国古典舞做出了新诠释、新回答。同时,本届参评作品努力突破传统形式,突破思想观念束缚,让更多“变”的创新活力涌流到舞蹈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以舞构塑中华之象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与意象,通过舞蹈将其所蕴含的气节、风度等优秀品格弘扬至舞台上、传达至观众心底,完成其当代延续。

《广陵绝响》以嵇康为人物原型,通过琴弦道具的多义性表达,即心路历程的展示、时代的束缚、生命的绝响,以及群舞的多重性格展现,将一个有血有肉、丰满完整的人物跃然舞台。作品以嵇康的经历与遭遇为线,通过情绪的层层推进,从琴弦的操控式身体动作到慷慨激昂的语言表达,直至七根琴弦一一绷断的情绪抒发,壮美之感油然而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风骨也一览无遗。

《兰叙》抓住兰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形象。作为“四君子”之一的兰花,在石缝悬崖中生长,其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坚韧的品格,也是古代文人雅士心中高雅纯洁的化身。作品在中国古典舞的经典手型兰花掌上发展,不拘泥于传统的柔性表达,以刚性尺度的突破,创新了动作语汇。舞蹈的调度与主群舞的配合,更是充分发挥极简主义,完成了对“兰”之意象的营造。

以舞再觅文化之迹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自上世纪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逆时代而上”地从历史文物、文献中,寻找属于中华舞蹈文化的母体依赖,后继舞蹈工作者不断以此为时代己任,从图像中汲取灵感。

《佛窟掠影》将云冈石窟中的佛窟造像作为题材,两像对坐,在限定空间的形式下,肢体动作运用牵引传递等技法,以上身肢体为主要变化。开场舒缓且庄严的抬手,仿佛是造像的初醒,身姿轻盈间尽显古朴与神秘。作品逻辑清晰,富有层次。没有一味地堆砌动作,而是循序渐进地将造像化静为动,让古老的造像文化在当代中国古典舞韵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浑沦图》取材于元代朱德润的同名画作,通过舞者的流动与身体语言,比拟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触,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中“圆”之意象。作品以中国古典舞作为基础语汇,融入当代表达,在舞美和画面构图等方面,呈现出淡雅的东方之美。强流动性的表达与舞者构成的点、线、面的圆化呈现,既是时间的流转,也有混沌初开的深邃意境。好似通过古代水墨画之技法如皴、擦、染、烘等,对这一“画作”进行堆叠。作品编排独具匠心,从对浑沦状态的细腻刻画,到隐隐透露出秩序萌生的暗示,层次分明且过渡自然,展现出了一幅以舞蹈诠释的《浑沦图》,完成了一段酣畅淋漓的古今对话。

以舞连通古今情感

如何在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中运用舞美锦上添花?编导用作品给出了强有力的回答。

《思乡切·女史箴图》以文物为创作题材,舞者落寞的神情与迟缓的动作,精准地传达出思乡的浓烈愁绪。舞蹈的亮眼之处,在于灯箱装置与脚下长带装置的使用,领舞立于灯箱上,舞者站立于长带上,利用长带的左右传送,带来画卷展开的流动之感,将女史箴图形象“活化”跃然舞台上。长带又是思乡之情的化身,它的舞动与缠绕,将古今人类共通的思乡之情进行了极致诠释。

双人舞《天上月》妙用巧思,以伞喻月、以月喻人,情景交融、形意相通。编导通过舞台灯光和装置的配合,渲染出天上与人间虚实相交的时空。在舞蹈前半部分中,通过射灯的捕捉,营造出只见天上月未见天上人的景象。一高一低,一上一下,一明一暗的空间对比,使“天上月”的概念活灵活现;舞至后程,灯光对伞的渲染、舞蹈的编排和舞者的表达,呈现出双人之舞未见双人。男舞者以身体为画笔,借明月之象,表情思深意。月有圆缺、人有悲欢,整个舞蹈从对天上月的仰望与憧憬,到与月共舞的缱倦缠绵,再到借月抒情的思念,环环相扣,让人沉浸在月色中。

以舞钩沉艺术哲思

舞蹈教育家李正一教授曾说:“中国古典舞并非古代舞蹈的翻版,而是建立在深厚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的,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纵观第十四届“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可以发现其选材多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遗存中的具体素材,通过现代艺术手法的激活与创新转化,增强其文化属性和审美深度。

《孤山行旅》以弘一法师行脚四方时悲喜交集的心路为故事主线,将其置于当代视阈,编导以众生拟山水,以漂浮的佛像隐喻生命在中国人心中的重量,表达出“众生相中见自我”的主旨,映射出中国人对生命历程的反思。

《提梁东坡》借助身体语言的构型、拟态、传情、达意,以今人之视角赋予东坡与提梁以生命不息之态,展现东坡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从容与淡定,体现出豁达超脱的人生哲学。

《象形之“中”》更是大胆将古典舞语汇与现代舞技法相融合,通过现代舞的流动穿插、接触、延续变换等,特别是支点构造的托举造型,用三人舞的身体构建出中国的“字”文化,淬炼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宇宙观、生命观与审美观。

本次入围终评的不少作品,在创作手法不以“古不古”为限定,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自我认知。由此引出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核心议题:如何把握和平衡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度?如何让中国古典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与立意?

中国古典舞作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崇尚、对民族话语的一种阐释、对古典精神的一种重构,应围绕“为人民而舞”的艺术追求,将传统舞蹈文化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将古典舞的艺术表达与当代思绪、情感传递相勾连,为中国古典舞作品中当代属性的表达,找到恰当的技术性导出与转化方式。“以继承传统、体现古典文化”为立命之道和建构宗旨,深度挖掘中国古典的美学意蕴,以当代审美为导向提高自身的艺术格调,在对古典舞蹈语言风格性的把握基础上,开展舞蹈创作,为古典精神的延续和当代属性的确立提供时代范本,推动中国古典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与主题立意,使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

邓雄豪,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2024级舞蹈研究生。

彭赵璐妮,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2023级舞蹈研究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