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丨翻转空间“魔方”,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2024-11-19 21:19:2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土地是农村最宝贵的发展要素。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住房、宅基地闲置“沉睡”、农村产业发展“缺地”的矛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如何盘活农村“沉睡”资源,使其发挥更大价值?近日,记者来到资阳市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蹲点探访,看这个浅丘村庄,如何翻转空间“魔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唤醒“沉睡”的资源。


俯瞰清水村 受访者供图

一条村道的拓宽  

以路为线将产业串联起来

从成都市区出发,1小时车程就到了清水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和通常3.5米宽的村路不同,清水村的村道明显更宽。“拓宽后有6.5米,道路两旁全部进行绿化、亮化。”清水村村委会主任吴平说,以村道为基础,打通了片区内部产业环线。

在此之前,清水村道路普遍偏窄,错车困难,缺少通往果园和养殖基地的生产作业道路。“我们村种有葡萄、柑橘等水果,很多会在一两周里集中成熟,如果不能及时运出去就会烂掉。”村民苏平说。

村民有需求,但是道路如何拓宽?如何以路为线将产业串联起来?需要规划来统筹。

近年来,四川推进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2019年,规划团队进入清水村,为村庄进行全面“体检”,摸清了村庄底数,并对接了村民需求。“以2035年为时间节点,规划测算出村庄人口规模,多渠道整合资源,配备和预留出宅基地、产业用地,构建与人口和产业分布更加适应、更加精准的要素保障体系。”规划负责人、四川省核地质调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锋说。

在规划的指导下,清水村优化了1.9公里产业道路,将老路拓宽至6.5米,并完善停车场、路牌、路灯等设施。

拓宽的不仅是道路,还有村庄未来发展蓝图。从规划传导要求、竞合发展、市场环境和百姓意愿4个维度评估,清水村片区发展定位被确定为资阳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田园村居于一体的精品乡村农旅融合示范片。

“清水村有一定产业基础,但主要是经果种植等传统农业,产业链不完整。”负责产业经济规划的工程师何美祯说,调查发现,清水村有发展旅游的良好本底,河流环绕,柑橘、葡萄等产业发展良好,距离成都1小时车程,因而确定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副产品初加工为配套、农旅融合旅游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俯瞰清水村 受访者供图

一栋房子的变身

以房为“媒”焕新村容村貌

走进清水村聚居点,一栋栋半围合式的民居整齐排列,站在院坝向外远眺,河流蜿蜒而过。

村民叶成真的新家就在这里。此前他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搬到村里规划的集中聚集点居住。两层楼的新家宽敞明亮,水、电、天然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改善落后的居住环境,是叶成真的心之所盼,“老房子是土坯房,住了30多年,裂了口子。退出宅基地后,我们拿到了补偿款,搬进了新房。”

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村落,以往清水村片区单个居民点面积较小,整体呈现出小聚居、大分散的布局特征,村容村貌不佳,人居环境有待提升。

针对清水村农房情况,规划团队以房为“媒”,构建“房地一体数据+村民用水用电数据+村民意愿”的宅基地潜力测算方式。通过“房地一体数据库+用水用电数据”自动筛选出潜在闲置农房,与自然资源部门不动产登记信息对比后,结合村民意愿,形成动态、完整、真实的闲置农房资源库。

李锋解释,比如符合标准的一户一宅,存在闲置和非闲置情况,房屋质量较好的非闲置农房,依据村民意愿,进行风貌改造;质量不好的,则结合村民意愿,引导至设施完善的片区居民点居住,进一步推动片区散居村民集中聚居。

“对一些周期性闲置的房屋,我们与村民商议后,由村里引入经营主体,将房屋租赁过来进行改造,发展成民宿或者节庆活动用房。”高寺镇镇长胡泸说,发展民宿产业产生了多赢效果:村民实现了民房“免费更新”,村民和村集体增加了收入,社会资本获得了效益,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清水村集中聚居点。 王若晔 摄

一个项目的落地

以地为“基”推动空间置换

在清水村,农旅融合园区乡村旅游项目吸引许多周边市民游玩。项目布局了上百种不同风格的秋千、几十种农旅休闲设施等,集农业培育、设备游乐、户外研学、露营等于一体,辐射带动周边近万亩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见到园区负责人谭椿椿时,他正站在农田边指挥挖掘机翻耕土地。农田旁的机耕作业道,也是休闲田园观光漫步长廊。“才收了向日葵,马上要种油菜。”谭椿椿说。

2021年,经政府招引,谭椿椿团队来到清水村发展农旅融合园区。然而,和众多村庄一样,绿水青山环绕的清水村片区用地紧缺,建设用地仅占7%,且其中98%以上为农村宅基地,超过两成长期闲置。

土地要素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石,项目用地从何而来?“我们着力内部挖潜,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乐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地借助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优势,推动闲置宅基地空间置换,为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提供要素保障。具体来说,村民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收归集体,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打捆投入清水村农旅融合园区乡村旅游项目,通过联营模式获得收益。

2023年,园区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2000万元。“我们村门票分红90万余元,加上其他收入,去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而在5年前,这一数字是5000元。”吴平说,50%的村集体收入将作为工程资金用于村域范围内配套设施的维建。

清水村农旅融合园区乡村旅游项目的落地,也让附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清水村常年有80余人在项目工作,主要从事保洁、管理、仪器操作等。”谭椿椿说。

“通过产业+宅基地+空间置换,整合资源,吸引社会资本下乡,打通从田间到市场的通道,实现乡村产业实体化和资产化。”李锋说,依托闲置农房资源库和闲置宅基地数据库,当地还着手开发“宅基地使用”应用,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促进价值发现,提高流转效率。

【探索】

“代理+专服”,助推乡村盘活闲置资源

去年3月初,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方案》,启动试点工作,四川19个县(市、区)列入试点。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厅获悉,试点工作推进一年多来,巴中市南江县积极探索乡村存量资源盘活之路,成效初显。

试点前,巴中市南江县巴中市文旅示范区(下辖南江县行政片区4个乡镇)面临规划约束、存量建设用地指标少、集体经济组织弱小等情况。试点以来,当地创新建立“代理+专服”模式,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注入新活力。

今年3月,南江在光雾山镇普陀村率先试点,制定了《普陀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探索实施“代理+专服”模式,旨在通过专业团队的专业服务,提升试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打造的民俗小木屋。肖定怀 摄(C视觉)

在“代理+专服”模式下,经过民主决策,普陀村集体经济组织授权委托区级国有平台——四川光雾山文旅康养产业公司作为入市主体代理入市。

巴中市文旅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代理方负责前期的资源调查、土地整理、策划包装、测绘、地价评估等工作,待土地入市后,出让总价款转入专用账户接受监管,统一进行成本核算,再分配入市宗地收益,确保入市工作的顺利推进。此外,代理方还招引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专业技术服务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一站式服务,守牢入市红线和政策底线。

截至目前,普陀村已完成39亩土地整理储备,按照已经入市交易的4.75亩土地价格估算,可为村集体带来净收入约360万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和农副产品销售,同时为村集体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农文旅产业。

“‘代理+专服’模式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不熟悉政策与业务、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还有效规避了入市资金的使用风险。”巴中市文旅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和统一配套建设,最大程度发挥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价值,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目前,光雾山镇已有桃源村、大营村、槐树村等7个有潜力资源的村社以“代理+专服”模式开展入市工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