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生命里的文化印迹——读李欣《长大后才读懂的古诗词(一)》|西岭雪·品读

2024-11-25 16:18: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黄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这些诗句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因为它们曾经在我们年少时就被要求背诵甚至考试。但到底有多少人长大后能真正读懂并理解其中饱含的深意呢?

知名解读古诗词博主李欣的《长大后才读懂的古诗词(一)》,为成天忙碌于工作和各种琐事中的成年人们,献上了一份重温生命里的文化印迹的精致“点心”。之所以不说是“大餐”而说是“点心”,是因为该书篇什精巧,解读凝练,寥寥三四百字就让人一目了然,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


全书共分治愈心灵、送别友人、写尽相思、壮志未酬、绝美意境、一往情深、忧国忧民和落魄失意等8个部分,从浩瀚的中华诗词宝库中精选了61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涉及从汉代到清代,甚至金代、五代十国时著名诗人、词人的名篇佳作。

一篇篇对古诗词和背景的解读文章,犹如一次次开启时光之门,顺着文字的清风,吹去覆盖在我们记忆上的厚厚尘埃,辅以成年后饱尝的酸甜苦辣咸,让我们重新打量那一个个深浅不一的文化印迹,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

在旧时私塾教育中,先生的教学方式就是让蒙童诵读、记忆古诗词等,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而在我们小时候,也会一样在课文后面发现“熟读”“全文背诵”之类的字眼。相信很多人曾经为此苦恼过,还因为背诵不了而被老师处罚过。甚至在历年的中考、高考语文试卷里,都会出现名篇名句默写的题目,其中不乏对古诗词的填空题。

为应付作业或考试而去背诵、不求甚解的古诗词,犹如囫囵吞枣一般,让很多人没有去仔细品咂其味的兴趣。当然,少年不识愁滋味、文化沉淀太少等也是其中的部分因素。但是,我们在成年后会发现,年少时背诵的古诗词,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会自动开封重启。例如,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爬上一座高耸的山峰峰顶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来,会对这句诗有新的体会和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情感的丰富,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都在发生变化。《长大后才读懂的古诗词(一)》紧贴我们的生活实际而选择的古诗词,每一首都是我们长大后才读懂的人生。

例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该书先简要翻译诗文,然后介绍该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贺知章37岁考中状元,为官近50年,是唐肃宗李亨的老师。但在年老时,卷入与李林甫的派系之争中。身心俱疲的贺知章,上表辞官归乡。

“这天是美好的一天,会稽山一片宁静。一位老人手里牵着马,眼里含着泪水,慢慢地走着。他一边走,一边看着周围的环境,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心里感慨万千,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作者用寥寥100多字,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做了场景性、细节性的生动描写,更是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的无奈。对任何一个离乡背井的人来说,每次回到故乡,看到那些熟悉而陌生的面孔和事物,会不会也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诗?会不会对乡愁有更深的体会?会不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有意思的是,该书还对不同诗歌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度解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相思》;“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杜甫写的《江南逢李龟年》。这两首诗,都是写给李龟年的。

李龟年是当时顶级的宫廷第一乐师,被尊为“乐圣”。李白给杨贵妃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是李龟年作曲并演唱的。王维和李龟年志趣相投,是交往甚密的好友。安史之乱后,李龟年衣衫褴褛、两鬓斑白地流落江南,弹唱着王维生前写给他的《相思》。大历五年(770年)春天,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偶遇落魄的李龟年,故友相逢,高兴中带着几分感伤和悲凉。

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段不同的人生,一腔丰富的情感。《长大后才读懂的古诗词(一)》让我们通过重温这些诗词,得以了解古代诗人、词人们的才情和智慧,触摸他们在历史长河里留下的深深足迹,领悟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长大后才读懂的古诗词(一)》,李欣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9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