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旧、维修基金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未被纳入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的小区,居民们对于提升居住环境的需求分外迫切,逐渐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小区。2024年,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新都社区发展基金会实施院落焕新项目,面向全区线上线下征集评选28个小区(院落)进行改造更新,以“居民自筹+基金补助”的方式,居民筹资48余万元、基金匹配43余万元,专项用于61个微小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家门口”,以“绣花功夫”共绘美好家园。
提颜值,扮靓公共空间
新都区通过硬化路面、改造绿化、打造微景观等小微项目,美化小区空间形态。
走进新都区桂湖街道南河湾小区,宽阔的小区道路、园林微景观等映入眼帘。据了解,这是小区居民共同讨论所达成的改造项目。在引入“信托制”小区治理模式后,该小区居民在多次讨论、对改造项目达成共识后,筹集资金1.2万元,基金同步匹配1.2万元,用于实施小区道路拓宽、园林微景观和运动角打造等项目。此外,在小区党支部书记的号召下,小区党员志愿者们齐上阵,共同参与家园焕新项目实施,用“小资金”撬动起“大能量”。
类似的改造也在桂湖街道丰收湾1号进行。改造前院落里的11棵大树长达20年未得到修剪,不仅遮挡了光线,也造成了安全隐患。为了重新“点亮”家园,40户居民筹集1.2万元,基金同步匹配1.2万元,实施树木修剪、墙面翻新、楼道改造、车棚改建等项目。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居民共同参与、自行链接优质资源,将每个单元楼道的改造费用进行控制,节约项目成本一半以上。居民志愿者们还将周边小区多余的花草移植过来,打造起“零成本”漂流花园,并协商制定了小区公约,让小区既“改得好”更“管得好”。
强功能,强化便民服务
新都区紧扣居民需求,活化利用小区闲置低效空间,植入适老、适幼、便民、无障碍等公共服务,打造议事、健身、休闲等功能复合的休憩共享空间,强化便民服务功能。
桂湖街道外南街91号院始建于1976年,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在院落焕新项目支持下,小区院委会组织多次召开“坝坝会”,共同议定了改造项目,搭建起共享空间“伴吾亭”,改造水泵房、修复垃圾池、美化绿化带等,变居民“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此外,在清流镇飞龙苑小区也进行了改造。针对夜间道路昏暗,缺少议事协商空间等问题,启动院落焕新后,更换太阳能路灯30盏,增设小型消防器材8处,新增公共座椅11把,打造小区议事党员微家,提高了小区的居住质量,更好地满足了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保安全,筑牢民生底板
新都区通过安装监控设备、新建扩建非机动车棚、增设消防安全设施等,提升居民安全感。
桂湖街道香界小区为2012年正式入住的商住小区,曾一度面临基础设施老化、邻里矛盾频发等问题。为此,小区搭建“居民提事议事、多方办事、群众评事”爱邻协商议事平台,引导居民全过程参与院落焕新项目确定、规划和实施,完成绿植补栽、电动车棚扩建、儿童运动场升级、宣传栏更新等焕新项目,小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居民主人翁意识逐渐提升。
增内涵,厚植邻里温情
新都区通过打造文化墙、文化专栏等形式,集成展示小区好人好事、达人风采、居民公约等,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增强邻里凝聚力。
新都街道橄榄郡小区建成于2008年,是一个有2294户居民的大型商住小区。今年6月,小区成为全市首个破两千户“信托制”大型商住小区,点燃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居民对公共空间的改造需求愈发强烈。在院落焕新项目的支持下,将小区架空层打造成共享书屋,居民们纷纷拿出闲置书本参与“图书漂流”,邻里温情在美好空间不断传递。
此外,在院落焕新项目支持下,新都街道汉嘉国际小区,也同步推进小区特色文化墙打造、宣传栏升级、健身器材增设等项目,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文化交互空间,拉进小区“邻”距离。
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做好院落焕新工作,积极发挥基金撬动作用,广泛链接资金资源,充分发动居民参与,让更多小区焕发新的活力,为更多市民带来“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