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巴蜀古文明余音同频共振 “新时代成渝双城城市考古成果展”在成都揭幕

2024-12-04 17:40: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吴晓铃 吴梦琳

城市见证文明更迭,孕育文化遗产。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建考古逐渐成为保护文化遗产、追溯城市历史脉络的重要途径。12月4日,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成渝双城城市考古成果展”在成都考古中心临展厅揭幕。展览作为全国城市考古座谈会的配套活动之一,以精美文物和图文并茂的展陈,勾勒出成渝双城10万年人类史与4500年文明史。


297件(套)展品勾勒成渝10万年人类史

此次展览分为“考古成果”“遗址保护”和“活化新生”三大单元,通过297件(套)展品和大量考古遗址图文资料,勾勒出成渝两地十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4500年的文明史,也将成渝两地结合自身城市发展特点在基建考古、遗址保护与文物活化等方面的成功案例与经验一一呈现。

展览上,距今约9万年的成都双流王家堰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器与手斧,不仅展示了成都平原腹心地带人类活动的悠久历史,也为考古学者们进一步探讨和建立成都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积累了新的材料;重庆江津四面山灰千岩岩画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令人感叹旧石器时期的先民的艺术创造力。

在新石器时代,成渝两地皆有丰硕成果。成都平原发现的百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仅丰富了宝墩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呈现出成都平原的第一次人口高峰;重庆武隆大农场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玉溪坪文化时期,从种类异常丰富的动物骨骼到各种陶器与石器,同样闪烁着早期文明的微光。

秦汉时期的成渝考古成果,从城乡聚落、吏民墓葬、简牍文书、官府冶铸等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央王朝治理下巴蜀地区的发展与变迁,亦体现出巴蜀文化与中原文明的深度交融。

隋唐两宋始建于南北朝的益州名寺福感寺、净众寺,始建于唐宋的重庆江津石佛寺等考古成果,也见证了区域文化和经济的繁盛。

从成都东华门遗址所揭示的明代蜀王府,到重庆巴南翰林坟墓地所代表的明代品官墓地,以及大量明代墓葬随葬品的系统研究,成渝两地明清时期的考古发现,不仅让我们看到王侯将相的辉煌过往,也看到普通百姓在一波波移民浪潮中对新家园、新生活的向往。


创新理念 双城交出遗址保护与活化精彩答卷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如何在当代活起来,成为推动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展览“遗址保护”和“活化新生”单元里,成渝双城交出了答卷——

原址保护。成都青白江区城厢天府文化古镇的夯土城墙和遗址得到保护与展示;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上同步开展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打开了解西南地区佛教文化的窗口。

异地搬迁。23座石刻精美、满饰彩绘的高品级大型明代宦官墓群,得以从成都地铁七号线的施工现场“全身而退”,得到完好保存;规模宏大的重庆荣昌清流郑顗家族墓群,也在经过信息提取、墓室结构加固和壁画保护之后“破土而出”。

原址归安。一段珍贵的明代成都皇城中轴线主干道,还可以在文保专家们的妥善安排下,先暂时“避开”地铁配套设施的修建工程,待项目完工后再重回原址,接续几百年前那段车水马龙的繁华记忆。

在此基础之上,成渝两地将遗址公园与原态展示作为文化遗产有形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巧妙融合周边自然环境与城市景观,为城市增添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地标,让遗址焕发新生。

同时,成渝两地还通过创建考古平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化利用、社教研学、文创开发等活动,持续搭建公众与古代遗址之间的桥梁,让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成果深入大众生活,让本已远去的历史记忆在当下焕发光彩。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明年5月,以公益社教的形式向公众开放,观众可关注“成都考古”官微预约报名。



图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