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近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启动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此次全国普查重新找回10个曾宣布灭绝的畜禽品种资源,来自资阳市雁江区的伍隍猪(又名豪杆嘴型内江猪)就是其中之一。
从宣布灭绝到现在重新被认定,伍隍猪是如何改变“亡种”命运的?畜牧科研人员又是如何攻关,重新找回这个“基因宝库”的呢?
严格选育,开启“抢救性”保种之路
走进位于资阳市雁江区的四川永鑫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鑫农牧集团)视频监控室,液晶显示屏上动态显示着公司、保种场圈舍各个生产阶段的实时画面。
永鑫农牧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尹显华指着视频画面里一排嘴型细长、体态较大的黑猪告诉记者:“这就是被我们重新‘找回’的伍隍猪,当年可费了不少工夫。”
伍隍猪嘴筒细长微翘,以“豪杆嘴”而闻名。受访者供图
伍隍猪俗称“伍隍老槽猪”,嘴筒细长微翘,以“豪杆嘴”而闻名,因分布核心区在雁江区伍隍镇而得名。1976年,第一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被归为内江猪豪杆嘴类群,数量一直较少。1999年,经全国畜牧遗传资源动态补充调查,原农业部宣布豪杆嘴型内江猪的品种资源已经灭绝。
“其实,伍隍猪并没有完全灭绝,我们调查后得知,当时尚有少量零星分布于当地农户家中散养。”尹显华表示,从2012年开始,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永鑫农牧集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组建科研团队,开启了伍隍猪的“抢救性”保种之路。
参与这项工作的四川省水产学校畜牧专业教师兼四川永鑫蜀豚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媛媛表示,科研团队在查询和整理历史资料基础上,多方拜访当地畜牧技术人员,确定了“额部花脸谱、细长豪杆嘴、嘴筒三道箍”作为伍隍猪的典型头部特征及其他筛选标准,区别于常规的狮子头型内江猪。
接下来就是下乡找猪。吴媛媛告诉记者,在1年多的时间里,科研团队在雁江区多个乡镇收购“疑似”伍隍猪400多头,并开启了系统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这400多头虽然看起来像文献资料中所描述的伍隍猪,但还需要进行严格的选育。”吴媛媛告诉记者,这个过程就是对伍隍猪保种群体进行提纯复壮。
首先要避免近亲繁殖。科研团队要对收购回来的不同农户的猪进行“背调”,即了解它的父本、母本,并进行编号,尽量避免在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猪之间进行选配。
此外,选育的标准也近乎严苛。例如,一头外形称得上是典型伍隍猪的能繁母猪,在与另一头伍隍猪配对产仔后,哪怕有一头小猪仔出现了零星花斑,这头能繁母猪都将被科研团队“淘汰”。经过严格筛选,最终仅有150多头被确认成为伍隍猪的保种群体。
经过10余年潜心保种繁育,目前,经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资阳市伍隍猪存栏量2811头,其中能繁母猪1802头,种公猪34头,伍隍猪这个群体真正实现了从“灭绝”到“重生”的转变。
技术攻关,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伍隍猪作为地方土猪,其曾经“消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相比外来猪,养殖周期长、养殖成本高。
为何这样说?“现在有些白猪养殖160多天就能出栏,但纯种伍隍猪一般要在12月龄以上才能出栏,这样一对比,养殖白猪能更快见到效益,这样就造成很多养殖户养殖伍隍猪的意愿降低。”吴媛媛告诉记者。
那为何还要对伍隍猪种群进行复壮?“地方猪品种是不可再生的战略性遗传资源,是生猪种业遗传改良以及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的物质基础。”资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拥有一个独立的猪品种,就如同拥有了一座“基因宝库”,一旦成功开启将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伍隍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强等众多优点。受访者供图
科研团队对伍隍猪的性能及基因鉴定显示,伍隍猪是中国地方猪品种中瘦肉率较高的品种之一;另外,伍隍猪还具有耐粗饲、抗病强、繁殖性能优良的特点,是极其优良又稀缺的遗传资源。
“说得通俗点就是伍隍猪更‘皮实’,好养活。”吴媛媛表示,农村的红苕藤、马齿苋、苦荬菜等各种草料,或者豆腐渣、酒糟等农副产品,均可作为伍隍猪的喂养饲料,并且在生长过程中也很少使用兽药。
此外,伍隍猪的肉质嫩滑,营养物质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及脂肪酸。而让它肉质嫩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伍隍猪的肌内脂肪平均值高达4.46%,而一般白猪不到2%。
“肌内脂肪含量是伍隍猪独特风味的秘密所在,就像我们熟知的‘雪花牛肉’一样,肌内脂肪含量高,就会使得肉质更加嫩滑、爽口。”吴媛媛表示,这也是伍隍猪一个优秀的基因特点。
面对如此多的优势,如何找到打开这座“基因宝库”的钥匙?
据了解,在持续做好保种的同时,科研团队也在对伍隍猪的开发利用展开技术攻关,以求让伍隍猪的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经过选育改良后的“永鑫黑猪”,瘦肉率可以达到43%左右,平均肌内脂肪为3.5%,出栏时间在10月龄左右,市场前景广阔。
“下一步,我们将在保护好伍隍猪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伍隍猪的选育改良,加快开发利用,只有得到养殖户和消费者广泛认可的伍隍猪,才能真正摆脱再次‘灭绝’的命运。”尹显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