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双城“计”①丨正视共性问题 提升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

2025-01-03 18:49:1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专家名片

孙福全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

主要观点

●未来5年,建设成渝科创中心面临战略优势、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后发优势

●未来5年,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

●未来5年,川渝需加大合作力度,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试点范围、探索赋权的多种形式,合作建设大的中试平台

●未来5年,要完善成渝中线科创走廊相关城市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功能互补和设施共享

川观智库研究员 徐也晴

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孙福全向川观智库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时期,国家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肯定越来越迫切,而建设成渝科创中心对支撑科技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孙福全反复强调,成渝地区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机制,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因为仅靠一方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立足自身特色以4个优势抓住3个机遇

川观智库:经过几年发展,相比国内其他5个科创中心,成渝科创中心有哪些特色?

孙福全:一是目标定位有特色。成渝科创中心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他几个科创中心并没有和经济圈建设联系在一起。成渝科创中心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是空间载体有特色。成渝地区在规划战略的指引下共建西部科学城,建设一批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的创业平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这和其他科创中心也不一样,其他科创中心并没有跨行政区域建科学城。

三是协同创新有特色。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成渝科创中心表现得比较突出。比如,成渝科创中心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协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技术转移联盟,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上加强协同,同时开放共享科学仪器科研设施。

四是产业发展有特色。成渝科创中心结合自身的技术和优势,大力发展数字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核产业、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等,形成了具有成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川观智库: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背景下,成渝科创中心面临怎样的机遇、怎样的优势?

孙福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成渝地区之前在区位上可能不太具有优势。但是,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背景下,原来的劣势反而成了优势,而这些优势就是成渝科创中心面临的机遇。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一是战略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成渝科创中心可以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以西部科学城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组建一批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成为关键产业备份的承载地。

二是产业优势。成渝地区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也是全国少有的工业门类齐全的区域,具有独特优势。

三是开放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视四川对外开放工作,亲自把脉定向、给予悉心指导,特别是赋予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使命任务。成渝科创中心可以打造内陆对外开放的科创新高地,共建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

四是后发优势。成渝科创中心和其他5个科创中心在产业和技术研发上存在分工,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具有一定成本优势,可以承接东部和中部的产业及技术转移。

川观智库:具体而言,未来5年成渝科创中心要如何发挥好优势,抓住机遇?

孙福全:我认为可以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成渝科创中心要做到“三顺应”,即顺应科学研究的大趋势,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争取更多的重大科学发现;顺应技术革命的大趋势,要加强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形成更多的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顺应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强化融合创新、场景驱动和数据智能驱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要抓住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成渝科创中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和融合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制度瓶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发展靠创新起主导作用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的新质生产力,还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发挥排头兵作用。

三是要抓住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具体而言,包括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评价机制以及院所的改革等。其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需要特别予以关注。下一步,川渝两地要加大合作力度,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试点范围,探索赋权的多种形式,还要加大宣传科普力度,让地方对此加深了解。

建好成渝中线科创走廊

将提高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

川观智库:目前来看,四川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还比较低,您认为原因是什么?进一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川渝两地接下来还可以怎么做?

孙福全:这是各个区域的共性问题,原因可能是本地缺少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比如缺乏资金、人才、平台等方面的支持;也可能是本地的产业生态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相应的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但我认为,下一个5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将有利于加强双城经济圈各节点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建立更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这样一来,科技成果就能够在当地找到转化的承接载体,有助于提升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

进一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川渝两地首先要进一步加大中试平台的建设,这是两地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有共同的产业、共同的需求情况下,可以合作建设一些大的中试平台。

其次,要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对转移人才提出很高的要求。接下来,川渝两地要进一步健全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

再次,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改革。要给予成果转化人员更多的收益,但这种收益不是短期的工资、奖励,而是一些中长期的激励,比如股权、期权等。这一方面川渝两地其实也在试点,但可能存在一些瓶颈需要解决。

最后,要推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现在有些好项目找不到钱,而有资金的一方很难找到好项目,因此我认为,川渝两地需要建立专业化的科技金融的服务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现在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要解决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组织机构和制度。

川观智库:眼下,川渝两地正在积极推进成渝中线科创走廊的建设。那么,这条走廊将会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怎样的影响?未来又该如何着力建设?

孙福全:成渝中线科创走廊的建设可以串联起四川、重庆的14个市(区),这14个市(区)的人口占川渝常住人口的42%以上,GDP总量占川渝总量的50%以上,推进其建设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影响非常大。

在经济上,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可解决中部地区塌陷问题。成渝地区最发达的是成都、重庆这个“双核”,其他地区相对较弱。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的GDP也才突破4000亿元,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部城市的GDP多数没有突破2000亿元,重庆市的区县多数低于1000亿元,总的来说中部塌陷的现象较明显。通过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可以促进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形成成渝地区双核引领、多点支撑的协调发展格局。

在科创上,成渝中线科创走廊能够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川渝创新能力最强的是成都和重庆,四川的德阳、绵阳的创新能力也不错,但其他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要想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就需提升中部区域的创新能力,以此加强主体之间的协作、建立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配置创新资源。

在产业上,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可以进一步优化分工布局,同时完善所涉城市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相关城市的功能互补和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提高成渝中线科创走廊相关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这也有利于提高双城经济圈的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和及时性。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