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一场汇聚了非遗与文创精品的“BOOM闹春非遗文创市集”,近日在成都天艺·浓园艺术博览园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等参与。
始建于2005年的天艺·浓园艺术博览园,最近有了“新身份”。2024年12月17日,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武侯区)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成都市武侯区举行。该基地将天艺·浓园艺术博览园,以及同处武侯区的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囊括在内。
“文艺两新”,即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国内“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于2022年启动,旨在鼓励、引导各“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引资源、立项目,激发“文艺两新”创造活力,构建文联与基地良性互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在此领域,四川“文艺两新”正以聚合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聚合企业、机构和人才 园区建设凸显示范效应
作为成都文化艺术界备受瞩目的一大地标,天艺·浓园艺术博览园目前已形成3个主题园区。
走进浓园,古朴院落与现代雕塑相映成趣。园区运营方负责人、成都浓园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丽介绍,成都浓园、台湾浓园、国际浓园三大板块交相辉映,形成集创作、交流、展示、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全生态链文化艺术业态。
对企业、机构、人才的虹吸和聚合,成为我省“文艺两新”园区的共同特点。2024年11月上旬,由黑水县人民政府等主办的“妙手执画笔·穿越大冰川”著名画家画冰川作品展(成都站),在位于天艺·浓园艺术博览园的躍美术馆举行,汇聚了全国各地近30位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
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定位为以“创意产业+音乐产业+影视动漫”为核心的文创集合体,其前身为始建于1966年的中体产业成都滑翔机制造厂。“目前园区已吸引各类专业人才300余人,服务入驻企业近500家,年产值约10亿元。”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项目运营方、成都华博正火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应对小散弱问题 呼唤抱团发展形成合力
聚合式发展何以成为主流?这就不得不提到“文艺两新”自身的特点。
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所在的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片区,此前已有四川省古玩收藏协会等近20家新文艺组织入驻。但他们与其他“文艺两新”一样,都遇到了发展瓶颈,小、散、弱问题突出,抗风险能力低,聚合做大能力弱,创作文艺精品难度大。
“大家各自为政,不易形成发展合力,文艺发展缺少一个高水平的平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姚叶红表示。
四川省文联原园区推进办党支部副书记崔念晗认为,四川“文艺两新”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逐渐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涉面广、高手多、类型新、市场灵活等特点。在新时代文艺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我省“文艺两新”呼唤形成合力,推动其聚合式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孵化园区工作协调推进小组正式投入工作,截至目前,该园区已吸引众多国有企事业单位、上规模的新文艺组织、艺术名家工作室入驻,其中包括四川省国画院、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以及李伯清、李树、管苠棡、林跃、姚叶红、万山河、曾杲等艺术名家工作室等。名家聚集让园区“星光熠熠”,文艺氛围浓厚。
资源要素内联外通 持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如何以园区为载体,推动文艺产业孵化?崔念晗以“三雁”作比:“先是‘头雁引领’,引入名师‘先走进来’;然后‘良雁带动’,吸引文艺大军‘紧跟上来’;最后‘雁阵齐飞’,形成规模‘再走出去’。”
姚叶红便是一只“头雁”。得知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正在建设,他便和一些艺术家前来参观,“园区规划科学合理,配套设施齐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温馨的家。看到不少新文艺组织来此置业,我也在这里建起了工作室。”
将分散的“文艺两新”聚合起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具体扶持“文艺两新”,推动其贡献于文艺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更多思考。“在解读国家政策、职称评定等方面,文联和园区要为‘文艺两新’提供切实帮助,让他们获得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园区成熟以后,可常态化开展跨行业、跨专业、跨门类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持续提升‘文艺两新’的创新创造能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新文艺群体专委会主任、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李明泉说。
不光内联,还要外通。杨丽介绍,天艺·浓园艺术博览园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社区、学校、企业的合作,推动文化艺术与社区建设、乡村振兴、公园城市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及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