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黄爱林
大厂争相入局人形机器人,除了科技界天花板企业英伟达、华为入局外,各大车企巨头也驶入该领域。人形机器人到底有何魅力?近日,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下称报告)给出了答案。预计2045年后,人形机器人进入各行业领域,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可达10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未来市场让人形机器人备受资本青睐。报告指出,尤其是2023年1季度到2024年2季度,行业内86%的TOP10风险投资事件集中于此时段。同时,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投资最为活跃,涉及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投融资事件占全球40%,美国占全球24%。
报告认为,经过多年发展和技术迭代,同时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牵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的带动下,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阶段。
从技术突破来看,人形机器人主要由“大脑”“小脑”和“肢体”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人形机器人“大脑”多技术路线并行探索,已具备初阶人类脑力;“小脑”整体上正在从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向基于学习的控制方法演进,运动方式更加拟人化;“肢体”多技术融合发展,各组成部分的技术路线在逐步收敛。“大脑”“小脑”属于ICT领域,“肢体”属于工业装备领域,两个领域应协同发力。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侧重有所不同。在产业落地初期、应用规模较小时,人形机器人能否落地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智能化水平,应在ICT领域重点发力,加快推进“大小脑”技术发展,同步补齐零部件的短板;在大规模应用阶段,成本问题成为核心因素。工业场景使用人形机器人的最基本要求是其购买、折旧、维护等的综合使用成本小于用工成本,需在工业装备领域重点发力降低成本。
从应用来看,人形机器人的主要潜在应用场景包括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特种作业三个大类。在生产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未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在社会服务领域,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公共服务、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安保巡逻等工作;在特种作业场景,如在深海、民爆、核电站等危险工作场景替代人类完成生产、巡检、探测、排爆等工作;在航空航天领域,代替人类长期驻守空间站,执行航空器维护和空间科研任务,延长外太空工作时间。报告指出,结合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来看,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会先从特种场景开始,再到制造业最终扩展至服务业,建议分阶段逐步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