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回望2024年,有这样一群平凡的人“意外”地走到了聚光灯下: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织“绿围脖”的“中国治沙人”;用视频记录四川农村老人欢乐生活的“大森子”;跳进湍急河流中救人的“成都砸车侠”……他们的行为/故事,总在偶然的一瞬,牵动我们的情绪,给我们爱和力量。
今起,川观新闻携手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百度联合推出《年度热搜里的TA》,回访2024年各大平台热搜/热榜上的人物,听他们讲述流量背后的个体故事,感知过去一年的社会发展和民生冷暖。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摄影 李志强
2024年12月26日上午10点,新疆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托格拉吾斯塘村,也斯尤里洪管护站护林员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拉高上衣拉链,戴上手套,启动摩托车,从管护站出发巡护不远处广阔的胡杨林。
此行除了巡护任务,他还打算绕路到10公里外的万花园防沙治沙区,查看上个月在沙漠中种下的玫瑰花苗生长情况,为它们来年蓬勃的生长做好准备。
这些玫瑰花苗有着特殊的意义。一个月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随着一批玫瑰花苗被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这也标志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正式建成。当天,话题#塔克拉玛干沙漠被围起来了#引来5027万的阅读量,讨论量1.9万。
“真的做到了!”回想起“合龙”当天的场景,全程参与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仍然激动不已。
继承治沙事业,多代人的接续努力
2023年6月,国家明确提出要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就是其中之一。而通过在沙漠边缘建设一条绿色屏障,防止沙漠向外蔓延,是这场阻击战的第一步。
实际上,为全国最大的沙漠“锁边”,是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祖辈一直在奋斗的事。
完成“锁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的家乡托格拉吾斯塘村,位于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是中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他记得,小时候从窗户向外看,除了自家种的庄稼,再后方就是绵延起伏的沙丘。最近的沙漠,距离他家不到1公里。
过去,全村常年笼罩在沙尘暴的阴霾之下。“一年里的沙尘天气超过300天。”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犹记得,只要一刮沙尘暴,天会顷刻变红,漫天开始飞沙,眼前一片模糊,能见度不超过5米,村庄像是要被沙漠“吞噬”。如果走在路上,满身、满头会沾上黄沙,即使在室内,沙子也会穿过窗缝、门缝进入屋里,遍布每个角落。
长期以来的沙尘天气,让当地许多人患上呼吸道疾病。此外,经过沙尘暴席卷的农作物会被蒙上一层如蜘蛛网一般的沙尘,不仅影响收成,种出的小麦、玉米干瘪、泛黑,质量不好。那时候,因为风沙危害,村庄搬迁、“沙进人退”的现象在当地是常态。
如何与沙尘“抗争”?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于田县周边村庄开始栽种以胡杨树为主的防护林,这也是沙漠“绿色围脖”的最初雏形。而他的父亲肉斯坦木·阿不都外力作为护林员,全程参与其中。
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回忆,在他小时候,父亲总喜欢在植树时带上自己和一头毛驴,毛驴背上背着树苗、种树工具和水桶。正是在他学着栽种树苗的时候,“植树才能治沙”的理念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当他逐渐长大,村庄的周围和道路两旁的胡杨越长越高。他明显感觉到,沙尘暴来临时,高大的树木像是为全村披上了一层保护罩,削弱了沙尘的破坏力。
“种树,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带着这样的想法,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在2008年成为了一名护林员。
完成“锁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克服重重困难,绿色屏障来之不易
种上胡杨,距离真正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住仍然遥远。
“防护林带只能被动地防御沙尘天气,只有把沙漠固定住,才能阻止沙土刮向村庄、县城。”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贾存鹏介绍,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十几年前,当地开始摸索更为系统、科学的治沙方式。
一开始,管护站的人们尝试用木桩连接塑料网,形成有一定高度的沙障,起到阻沙作用。不过,这样的网格防沙效果有限,也只有一两年的寿命。与此同时,成片种植红柳、梭梭等防沙、抗旱类灌木,让荒滩变绿,持续涵养水源。但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只是零星栽种,难以形成规模。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成片的红柳、梭梭。
202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响,作为这场战役所涉面积最大的主战场,于田县防沙治沙工作推向新阶段。2023年11月起,每天上午九点半,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和同村数十位工作人员,会带上铁锹、口罩、手套等治沙工具,背上一壶水、一个馕,驱车深入沙漠,前往“锁边”地。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草方格。
除了成片栽种红柳、梭梭,搭建草方格是“锁边”工程开启后,他学到的一项新技能。这是常见的工程治沙措施之一,即用麦草、芦苇等材料在地上固定成小“篱笆墙”,可以延缓沙丘移动。在下风口或风力强劲的地方,则搭建多层高约1米的“高立式沙障”,阻挡沙漠扩散。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成片的“高立式沙障”。
相比骑着摩托车巡护天然林,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坦言这比他的本职工作难度更大。测距、铺草,地底埋10多厘米,地上留20厘米,然后挥锹扎实,这些步骤需要保持细致,但他学得很认真。
在他看来,为沙漠“锁边”时,最难捱的是极端天气。例如夏季的中午温度普遍在40℃以上,但昼夜温差可以超过30℃。进入10月,平均气温会降到0℃以下,刺骨的寒风卷着沙子将皮肤吹得生疼,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鞋子,尽管动作变得僵硬和迟缓,但大家都没有停下。
用一年时间,于田县编织完成长76公里,宽数百米的沙漠绿色屏障。
一年的集中“锁边”,于田县周边沙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间隙,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喜欢站在于田县防火检测台上,俯瞰眼前的景象——最里层是大片错落有致的红柳、梭梭,再往外,竖立的芦苇将沙漠封锁在一个个格子内。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经被数百米的植物围起来了,“到夏季,就像披上了‘绿围脖’。”
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搭建“高立式沙障”。
多年来的防沙扩绿行动有了回馈。除了放眼望去绿色增多了,沙漠中降雨、下雪也不再罕见。去年,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家所种的小麦亩产量超过500公斤,对比十年前实现了翻倍。平时护林时,偶遇狐狸、野兔、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新年将近,吾布力卡斯木·肉斯坦木早早定好了2025年的个人目标:继续补种、维护植物,还要让“绿围脖”更宽、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