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好哪些基本关系?
答: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并总结了“五个必须统筹好”的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层面、不同关键环节,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更加注重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涉及的主体、主要对象和主要关系的协同配合,进而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使生产力跃迁为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持续优化新要素供给,着力创新要素整合方式、提高要素组合效率。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创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劳动工具;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新技术、新产业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统筹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生产力跃升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需要完善科技创新统筹机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国际合作等的协同作用,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调动好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等创新积极性,提升科技攻关的体系化布局能力、系统化组织水平。全面深化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协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统筹好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有序社会的关系。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有序社会三种治理机制的互补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社会的自组织作用。通过加大投入、财政和税收支持力度,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投入,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设,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序社会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探索有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新模式,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概念验证及中试验证平台,强化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专业服务。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领军企业牵头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采取“拨投联动”新机制,加快研发及高价值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创造新增长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新兴领域社会治理关键制度和机制建设,推进政策衔接、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推进重点领域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统筹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从需求侧看,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消费、投资、净出口;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制度改革。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先进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会不会”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方面,新需求对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牵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跃升。另一方面,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供给,包括新制度、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供给等,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造新需求。供需两端同时发力,能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掘创新潜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统筹好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关系。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循环:一方面要靠内循环牵引外循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要靠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既要引进学习先进技术,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引导国际创新资源集聚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与全球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