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摄影 李强
从去年春天起,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内的瞪羚湖忽然成了“网红打卡地”。对此,园内企业视源股份希沃未来教育集团四川高级部门经理张婧并不意外——犹如公园一般的生态环境,正是当初吸引他们落地的因素之一。
但很少有人会了解,1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地;如今,已建成载体约25万平方米,注册企业206家,生长为累计实现产值超95亿元的产业科技公园。
“跑得像瞪羚一样飞快的企业,才是我们最牛的‘网红’。”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总经理助理陈万象说。
去年,中央科技委赋予国家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新定位。年轻的园区迎来新的叩问:瞪羚湖边,如何培育越来越多的“瞪羚”?
近日,四川在线记者走进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寻找答案。
破除院墙藩篱
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产业
瞪羚湖西,是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的“首熟地”。
2016年,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一期建成投用。当时,陈万象负责企业服务工作。短短3个月内,园区内就有近30家企业入园,大多数是初创期的企业。其中,还有几个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的创业团队。
初出茅庐的园区,背靠电子科技大学这棵“大树”,构建起最初的产业科技“磁场”。
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受访者供图
高校是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的重要阵地和策源地。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认定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其中之一。
2012年,双流区与电子科大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共建电子科大成都研究院和科技园(天府园)。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和地方产业特色紧密结合,园区的方向定位很清晰——布局集成电路与芯片、通信系统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能源电子与装备、光电子与光机电、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高技术产业,服务以电子信息产业关联性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企业入驻。
翻开园区企业名录,就会发现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与其他产业园区的不同之处:园内超40%的企业为成果转化企业,18家企业由高校、科研院所成果直接转化而来,65家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科创企业。
“大学科技园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产业,是学校与产业之间的桥梁。”陈万象点出。一个例子是,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建立了包括800多个专家教授团队的专家库和3000余家电子信息类企业的企业库,运用技术经纪的方式,精准匹配,高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已建成载体约25万平方米,凭借“大个头”,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完整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链。
比如,由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创办的善思微,在园区金融服务加持下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企业CMOS探测器量产的关键阶段,也是园区协调生产场地,助力产品实现量产;由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创立的大能科技,2024年营收破亿元,此前,从创业服务、金融服务到市场服务,园区可以说是全程陪伴……在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一个个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再大步走向市场。
记者注意到,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之外,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内不乏上市企业或上市企业子公司,数量已达20家。背后,是园区“双引双育”的成果。
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受访者供图
双引,指的是引智引资源;双育,指的是育企育生态。
3月底,四川低空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应急照明无人机产品成功交付,此时,距其落地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还不到五个月。“第一次来考察的时候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家大企业,这坚定了我们落地园区的决心。”低空智控科技董事、总经理唐安军回忆。
“目前我们正大力推动围绕区域产业功能,定位‘立园满园’,做强做优产业创新链。”陈万象介绍,园区通过导入创业领军企业,引育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希望能够尽早实现“上下游资源贯通,左右岸产业齐备”。
走市场化之路
天生灵活 实现“丝滑”操作
3月初,四川民承电子有限公司刚从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的孵化器毕业,搬到了园内另一栋楼的“新家”。
这家企业专注于功率器件设计销售和应用服务,今年,他们希望能够逐步实现从消费级到工业级再到车规级技术标准的跨越,这也意味着在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方面要求更高。
“我们要新建应用实验室和可靠性实验室,对场地面积、单平米承重、层高、用电功率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民承电子人力行政经理马小艳告诉记者,在园区服务下,不到3个月,2个实验室便正式投入运营。
这样“丝滑”的服务几乎每天都在园区内发生。研发阶段,低空智控科技的无人机要在瞪羚湖畔的大草坪进行夜间测试。下着雨,园区电工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帮忙将发电机接入配电箱。
“一分钱没收,师傅说需要的话随时打电话。”这让唐安军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把心力用在创新研发而不是琐事上,让年轻的企业能够更快杀入竞争激烈的赛道。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人才、资源优势,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需求,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构建起科创人才服务、产学研协同、科技金融、产业生态、政策扶持、品牌活动、综合保障等七大服务体系。
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受访者供图
比如,通过汇聚电子科技大学、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等人才技术资源,园区整合10 家平台、提供PCB布线、制板,芯片国产化项目对接、射频微系统集成等20 项服务,助力企业产品化和成果转化。另外,科技园还设立基金,帮助企业起身前行。
为什么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行动如此“丝滑”?“因为我们天生‘灵活’。”陈万象说。
实际上,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采用“校地企共建”模式——2012年校地合作协议签署后,组建成都科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建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
具体而言,电子科大提供人才、技术、校友资源等支撑,政府给予土地、政策、营商环境等保障,科杏公司从建设、运营、服务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以市场化逻辑促进校地企合作共赢,以专业运营公司为中轴做强做优大学科技园。
这一模式带来了灵活性。以市场化模式推进,让园区在紧跟行业趋势、抢抓市场机遇、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等方面,可及时根据市场的情况来进行策略调整。
3月底,记者探访园区时,正值工作日,瞪羚湖的游客不是很多——“网红”终究只是一时的。而凭借快速成长的一只只“瞪羚”,园区正向着“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公园”加速前行。
“我们离最终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陈万象介绍,要在今年二季度启动园区三期的建设,争取早日达到在园企业600家、在园工作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