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奇峰镇胜利渡槽,上面过水,中间过人,下面过河。周梦颖 摄
泸州观察 周梦颖
4月8日11时许,泸县奇峰镇阳高村的渡槽闸口开闸放水。村党总支书记黄德全用手一圈圈转动闸杆,只见铁板闸门缓缓上升,三溪口水库的水,便从闸口涌向渠道,再沿50多公里的渠道干线,灌溉至1万余亩的农田中。
每到春耕时期,泸县的渡槽便开始运转,最久远的已有50年。据泸县水务局水库管理站站长吕享华介绍,至今在泸县保存完好、且发挥作用的渡槽有220余座。
泸县奇峰镇阳高村的渡槽闸口,开闸放水。周梦颖 摄
保护:
双“国保”渡槽,安排专员看护巡查
说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与现在的渡槽的不同,黄德全表示,以前的渡槽每天都运转,就好像现在的自来水管,为全镇万亩良田和百姓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如今的渡槽,一年只使用一个月,为村民春耕提供便利。
2019年,分别于1975年建成的胜利渡槽和1978年建成的华丰渡槽,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接着,当地主管部门就为奇峰渡槽设立保护范围,也安排专人进行监管和日常维护。
泸县奇峰镇红木村党总支书记李昌福,同时也是渡槽的管理员,每天早、中、晚时间段,他会抽空到渡槽巡查:杂草是否蔓延至槽体内、墙面是否有损坏或有无乱涂乱画痕迹等。
“如若遇到石材风化,或墙面漏水等情况,我们会及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李昌福说,被列入“国保”后,对渡槽桥体进行修补、改造等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需向国家文物局报告申请通过后,再根据要求作修补或改造。
泸县奇峰镇副镇长周付洪介绍,为更好地保护渡槽,奇峰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经费,用于渡槽本体的修缮保护,同时将文物的基础数据录入电脑。比如渡槽共用多少块石头,每块石头的长宽高等数据,便于后期修缮维护,也让参观者能了解渡槽文化。
“我们正对‘国保’渡槽做文物保护规划,研究相关保护措施。目前已落实‘国保’渡槽文物的‘四有’工作: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泸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朝纲表示,他们还计划做奇峰渡槽保养维护勘察设计(储备项目),为后续渡槽的保护做准备。
胜利渡槽跨河而建。艾思奇 摄
传承:
计划修建水利博物馆,展示当时建设渡槽的场景
“17岁开始,每逢周末我就跟随父亲到石厂运条石,帮忙修建渡槽。直至胜利渡槽建成投用。”参与了胜利渡槽建设的李昌福回忆,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有好几个人,一个社里1—2口水塘,供30—40户人家的生活生产用水,平时用水都要靠“争”,更别提灌溉农田的水从何而来。
“渡槽建成后,水从哪来便解决了。”泸县奇峰镇水利工作负责人朱大春记得,在奇峰渡槽群乃至泸县渡槽群里,建设规模、设计施工难度最大的就是华丰渡槽和胜利渡槽。其中,华丰渡槽是全省最高、最长的桥梁式渡槽;胜利渡槽则分两层拱,最下层流通龙溪河水,中层为行人过桥,上桥槽体可引通三溪口水库的灌溉水。
华丰渡槽位于宝丰村和长林村交界,横跨玉河沟,因此处原有一座清代龙桥名叫甘桥,所以它也被当地人称为“甘桥”。艾思奇 摄
如今渡槽成为“国保”,在泸县奇峰镇社会事务和社会治理办公室文化专干彭艳看来:“奇峰渡槽群作为缓解丘陵地区干旱问题而建的重要水利建筑,不论设计、建造、规模、形制,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术研究价值。”
不仅要保护渡槽,还要让“国保”文物“活”起来。周付洪介绍,之后奇峰镇计划修缮渡槽管理所(水利博物馆),通过陈列图片、实物等,展示当时建设渡槽战天斗地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