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
这几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阿克陶县克孜勒陶镇,镇党委副书记冉思煌一直忙着村办食品厂的新设备进驻。“等这批设备上线后,我们不仅能生产糖果,还能加工饼干了,产品更加丰富,还能带动安置点40多人就业。”
2024年12月,教育部公布2023—2024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四川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2级本科毕业生冉思煌获奖。
从四川盆地到帕米尔高原,9年时间,冉思煌褪去了书生气,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肩扛组织重托,心系群众的柴米油盐,对于未来,他充满热情,满怀期待,立足岗位职责,回应群众热切期盼,耕耘帕米尔,将小我融入建设边疆的洪流。
冉思煌
我想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2016年大学毕业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冉思煌做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决定。
“我出生在农村,我是农大的学子,我学的农学专业,我想到农村去,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在新疆克州赴内地招录考试谈话中,冉思煌诚恳地向老师谈到自己到疆工作的想法。
从乌鲁木齐出发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冉思煌和同一批招录生共百余人来到了克州阿克陶县。“老师,我申请到木吉乡工作。”“你确定吗?你了解过了木吉没有,它很艰苦的。”干部分配前,冉思煌找到培训老师递交了自己到边远牧区工作的申请:“群众需要,木吉很艰苦,干部一定很缺;组织需要,组织有号召,党员就应该有响应;个人需要,刚毕业的学生娃娃,需要到艰苦的地方磨炼心智,增强定力。”
对于木吉乡的艰苦,冉思煌自认为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真正到了乡上还是“失算”了:从县城到木吉乡路况艰难,120公里路汽车足足开了6小时;白天靠太阳能发电,晚上经常没有电;木吉乡地处海拔3800米的昆仑山腹地,缺氧是常态,“一日四季”早晚温差特别大。
“既然选择了,就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冉思煌硬着头皮迅速习惯当地饮食,积极跟当地人学习柯尔克孜语,最短时间内适应木吉乡的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大家渐渐对这个从外省来乡工作的大学生刮目相看。
冉思煌(左三)和丝路佳苑社区居民聊天,了解他们生活情况。
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木吉乡经济结构单一,主要靠发展畜牧业。2016年,全乡4456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5户2463人,脱贫攻坚任务重。冉思煌作为乡党委委员、组织干事,主动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任务,以党建为抓手引领脱贫致富路。
面对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跟不上的问题,他积极开办干部夜校、举办工作观摩会等,阐释政策理论、传授工作方法,把干部培训教育作为提升能力的突破口。
贫困户玛那克巴依是冉思煌的结亲帮扶对象,家里两个孩子上学,妻子没有工作,仅靠每个月2000元的护边员工资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冉思煌主动到玛那克巴依家一起想办法:“到村的农民工比较多,你可以开旅店,这是个很好的致富门路。”
小旅店开起后,冉思煌经常去关注,和玛那克巴依商量着如何做好生意。他们利用微信朋友圈、抖音、QQ等新媒体宣传小旅店,在交通要道张贴醒目旅店信息,努力提升住宿质量。2016年至2017年,小旅店共为玛那克巴依家增收3.5万元,玛那克巴依家对生活有了盼头。
2020年11月,包括木吉乡在内的阿克陶县实现脱贫。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2020年5月,冉思煌到克孜勒陶镇任党委副书记。克孜勒陶镇丝路佳苑社区是全国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点,来自5个乡镇26个村的1608户6523人聚居在此,从传统牧民到社区居民,管理难度很大。镇党委、政府聚焦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抓产业、促就业,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市民化进程。
他是群众服务员,访企业磨嘴皮,推进快递、银行、药店等多样化服务设施落地,争取项目资金,推进幼儿园、小学、初中等配套设施提档升级。他是群众小家长,群众家里环境卫生差他要上门做思想工作,搞村规民约,引导文明新风尚。
立足服务“一老一小”,他协调资金12万余元,打造石榴籽服务站,为老人提供观影、棋牌、充电、饮水等服务,为小孩提供托管、阅读服务。老人眼里,他是“愿意与老人打成一片的自家人”“靠谱的娃娃书记”;孩子们眼里,他是“催着我们去图书馆学习”“提醒写作业”的大哥哥;干部眼里,他是“社牛”,“哪里都是他的朋友”“啥事都管一管”“不过确实也能办事、办实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