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打古镇:村干部带头养牛走上致富路

2023-09-14 17:37: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王超明 邓建刚)“加草、添水、打扫牛棚卫生……”每天清晨6时许,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古纯村后备干部蒋丽就开始忙碌起来。到上午8时许,蒋丽将牛棚交给家人打理,便来到打古镇古纯村党群服务中心上班。

在纳溪区打古镇,只要谈及“养牛大王”蒋丽,大家都很佩服。10余年来,她白手起家,滚动发展,养牛规模从年出栏几头,扩展到如今的年出栏60余头,依托养牛产业走上致富路。

9月14日清晨,初次见到蒋丽,只见她系着一个蓝色围腰,正在院坝内给牛儿切割青草。牛棚里,一头头黄牛正在悠闲进食。

“结婚之前,丈夫在外务工,不仅居无定所,一年还挣不了多少钱。”蒋丽说。2012年结婚后,蒋丽劝说丈夫留在家乡发展,还可以照顾家人。

“远房亲戚在重庆养殖水牛非常成功,我们可以发展养牛产业发家致富。”2012年底,蒋丽和丈夫来到远房亲戚的水牛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并进行市场调研,认定养牛是一条增收的好门路。

随后,蒋丽夫妻俩凌晨4点多就起床,走村串户到农户家,精挑细选买5头小牛。小牛在野外放养,农忙时没有人看护,还惹了不少麻烦。“记得有一次,水牛偷跑出去,吃光了邻居家的一田水稻,我赔了300多元。”回忆创业初期,蒋丽自叹苦不堪言。

这样干不行,必须盖牛棚圈养。2013年,她投资近10万元,修建5间养牛房。建牛棚时为了省钱,她和几个朋友亲自干。“养牛投入大,有一定风险,亲朋好友看到我如此辛苦,都劝我放弃,但我不服输,一定要把这份事业做下去。”蒋丽说。

刚开始养殖时,因为对水牛养殖不了解,养殖技术不够成熟,蒋丽将空闲时间投放在学习养牛技术上。通过网上学习、向当地畜牧部门和远房亲戚请教,蒋丽靠着一股子“牛”劲,养殖事业顺风顺水。第一年,蒋丽便赚了1万余元。

随着养殖技术日趋成熟,蒋丽的养牛产业驶上了“快车道”,每年出栏水牛20头以上。

2018年,由于村民养殖水牛越来越少,犊牛市场价越来越高,蒋丽便引进了“西门塔尔”和“莫拉牛”两个品种,开始养殖起了良种黄牛。

谈起自己多年来的黄牛养殖经验,蒋丽一脸自豪。“购买黄牛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外貌特征良好、健康,性情比较温顺的牛,这样才能保证产肉性能良好,净肉率高。”蒋丽说,养殖过程中,只有科学饲养,做到营养水平适宜,才能预防生病。

蒋丽还采取“秸秆回收—生物饲料—商品销售—粪肥还田”养殖模式,加强科学配料和肉牛栏舍清洁管理。同时,搞好疫病防控,延伸产业链,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还资源化利用养殖场粪污,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玉米、水稻等产业,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将玉米秸秆配上玉米面、豆饼和麦麸等能做成黄牛喜欢吃的上等‘草面包’,加上酒糟和山泉水,黄牛吃了长得膘肥体壮,毛色光润,在市场上口碑很好,销售不用愁,黄牛远销重庆、合江等地。蒋丽表示,比起养牛的辛苦,赚钱却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今,蒋丽的黄牛养殖场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目前,她的养殖场存栏黄牛50头,每年纯收入不下20万元。10年来,蒋丽扩建了厂房,购买了铲车、运草车、打料机、地磅机械等设备,养殖场逐步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周边村民看到蒋丽养牛致富后,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他们俩都无私传授,热心相助。同时,蒋丽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院坝会等,组织群众学习肉牛养殖政策及技术,并邀请技术人员到村、户开展技术指导,提高农户肉牛养殖技能和信心。

“我不仅是一个养牛人,还是一名村干部,我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下一步,我要再扩大规模,办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模式,全力发展好我们村的养牛产业,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因养牛更幸福。”蒋丽牛气十足地说。

(图:邓刚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