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编亮相“中国第一展”

2018-04-24 06:35:07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刘波

广交会眉山馆,青神竹编受热捧。

竹编作品。

4月23日,来自印度的sanli一走进广交会眉山馆,就被这里的青神竹编深深吸引。sanli要了一份产品目录,“我要回去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东西居然比头发丝还细,太神奇了。”

今年以来,《四川省关于推进竹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四川省竹产业发展规划》陆续出台,以青神竹编为代表的四川竹产品,3次以国礼相赠。而此次亮相有着“中国第一展”之称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第123届广交会)现场,青神竹编再一次受到众多客商的青睐。

著名文艺评论家、辞赋家何开四先生曾说:“蜀为竹故乡,竹为蜀之魂”。他和著名学者向以鲜先生都认为,随着四川竹产业的推进,青神竹编将成为四川又一张文化新名片。

竹编大师现场表演

老外惊呼“不可思议”

一大早,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云华早早来到广交会眉山馆。几刀刮好1厘米宽的竹片,老陈等着客人到来。

陈云华很高兴,在广交会展位资源极为紧俏的前提下,眉山馆占据了琶洲展馆的大门口。守着这个“黄金摊位”,陈云华和青神的竹编艺人们不敢怠慢,他们带来了500多件展品,包括平面竹编画、瓷胎竹编、竹坤包、竹家具等几十个品种。

9点刚过,展馆门口陆续有人涌入,一听馆内产品全是竹子做的,来人都睁大了眼。陈云华手起刀落,像变魔术一样,一个小金鱼出现在手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们,无不惊叹。“竹子可以变得比头发丝还细,还可以编成隐形的观音,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俄罗斯采购商Dovlet说。

3000多种竹产品

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和陈云华一样,在眉山从事竹产业的人员有8万人。

眉山竹资源丰富,是四川竹资源分布重点地区,全市竹林面积达108万亩,年产慈竹、单竹、毛竹等优质竹原料50万吨以上。

眉山竹产业拥有3大门类3000多种产品,青神竹编工艺品和通过欧盟认证的“斑布”本色生活竹纸等,远销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神竹编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神也获得了“国际竹藤组织培训基地”“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等称号。眉山竹产业总产值年逾55亿元,已成为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四川省五大特色产业。目前,眉山正在规划建设国际竹编产业园、国家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

眉山市市长揭秘:

竹产业+东坡文化是独特优势

在广交会现场,眉山市市长罗佳明说,眉山之于成都,就好比佛山之于广州。早在去年,眉山市委市政府就将青神竹编定为亮相广交会的第一产品。

罗佳明说,在广交会这么一个浩大的平台中,特色越鲜明、亮点越突出、产品越集中,越能够引起中外客商的关注。眉山特色产品很多,但近期在他们看来,能够与国际外贸市场接轨的,竹编是一个主打项目。青神竹产业的后期加工、制成品已经走在了全市前列。这次眉山其他区县也到了广交会现场,一是向青神学习,二是把他们的优势产品展示出去。

罗佳明说,一直以来,眉山都在做好竹文章。竹产业发展,早就是眉山的“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慕新海亲自抓全市竹产业发展。眉山也相继出台了有关竹产业发展的决定和竹产业发展的规划。此外,眉山竹产业与东坡文化相生相伴,这是独有的优势。“苏东坡先生一生与竹子相伴。他常常把竹子的挺拔、高节作为人生的象征。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在我们的竹编、竹产业制品中,也用了苏东坡文学、诗画等很多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辞赋家何开四:

竹文化将成为四川新名片

四川是全国经济竹林面积最大的省份。辞赋家何开四曾写过一篇《竹韵天府赋》:蜀为竹故乡,竹为蜀之魂。在他看来,以青神竹编为代表的竹文化,将成为四川新的名片。

何开四告诉记者:“中国人一直都喜欢松竹梅‘岁寒三友’,竹子不仅长青,而且竹干中空,这是虚怀若谷以及海纳百川的象征。苏东坡写了不少关于竹的名篇,北宋文人画领军者、四川画家文同也画了不少关于竹的水墨之作。”在何开四眼里,发展竹产业离不开深入挖掘竹子的历史文化内涵。

“竹子不仅有经济价值,同时还有精神价值。”何开四认为,历史悠久的竹文化是四川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竹子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竹产业的前景大有所为。“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发展竹产业,除了要继承传统,更需要创新。

此外,何开四还表示,在科技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今天,竹产业会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比如去年的国际竹资源高效利用论坛上,一项名为“竹缠绕”的工程技术就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它被称为新能源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竹缠绕复合技术可以做成各种结实耐用的管道和车厢。“竹缠绕是新兴技术,可以代替钢管、水管和塑料管,不仅更环保而且还能为社会创造出很大的经济效益。四川要发展竹产业,也应该突破传统和常规,拿出自己的独有产品。”何开四说。

川大教授向以鲜:

竹产业应深挖文化内涵

著名学者、四川大学教授向以鲜对竹产业的发展也有独到见解,“竹产业做得更好,必须要深入挖掘竹文化的来龙去脉,让它和我们的精神生活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竹产业才会有纵深的空间。”

向以鲜说,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杜甫就曾以一己之力发展过竹产业,“当年杜甫在成都生活时曾种植了上百亩竹林,竹子是他一家七八口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比如他的草堂坏了要用竹子维修,平时也经常吃竹笋,而且杜甫还会贩卖竹苗。除了种竹,他还种草药,这是他家的两大支柱产业。”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庆杨帆摄影报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