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本月认定首批军民融合企业

2016-07-14 06:34:4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祖明远

出台10项认定标准,230余家企业入围复审

□本报记者 祖明远

7月13日,王斌出差西安,不忘抽空给在成都的朋友打电话,了解我省全面创新改革的最新政策动态。当天举行的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闻发布会,主题正是军民融合。

本月,绵阳市首批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结果即将出炉,王斌的公司是进入复审的230余家企业之一。“‘认定’是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敲门砖’,未来能享受到贷款、研发、技改等政策支持。”王斌充满期待。

军民融合企业有啥不一样

近年来,为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绵阳启动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起草调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如何界定扶持对象。事实上,什么样的企业才算军民融合企业,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绵阳决定从起草认定标准入手。“开展认定工作是为了深入掌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从而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以壮大军民融合企业群体。”绵阳市委常委、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颜超说。

借起草调研的机会,绵阳也集中梳理出军民融合企业的诉求。2015年,王斌所在的绵阳市金华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其中80%的产品以军品的形式销售出去。在他看来,以军品为主的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研发成本高,二是回款周期长。

他的公司共有73名员工,其中18人为研发人员,其研发费用约为销售收入的10%,而在做民品的同行中,这一数字仅为2%-3%。由于军品的技术要求较高,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研发来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军工企业管理规范,一般收到货后,货款要经过两个月审批才能划出。而企业从生产投入算起,总共需8至9个月才能回款。这期间如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现金流不足以从事其他项目的生产。“这两点困扰着我们,特别需要出台专门的政策帮助解决问题。”王斌说。

10项认定标准注重可操作性

经过大半年的调研,2015年底,《绵阳市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出台。这份薄薄的文件总共只有3页半,但11条内容都是“干货”,回答了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的关键内容:认定条件,以及申报认定程序。

因为此前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绵阳尝试总结了10项认定标准,申报企业只需满足其中1项即可。这10条标准可分为三类,前两类为“军转民”和“民参军”,是根据企业发展路径来界定的;不方便纳入上述两类的企业,则只设置了一条硬标准——是否取得相关资质、是否被纳入符合国家军民融合推广目录。

据绵阳市经信委(国防科工办)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试行办法还需要摸索经验,比较注重操作性。”

申报和认定也只需两步:第一为初审,向所在县市区(园区)提交申请和认定资料;第二,通过初审后,再经由专家组审核,即可获得认证。

该文件一出台,迅速得到当地企业的响应。目前,已有230余家企业通过初审。绵阳预计将于7月中旬,组织专家组复审并颁发首批认证。

建数据库,着力精准扶持

制定认定标准,只是工作的开始。

根据设想,在精准定位军民融合企业后,绵阳还将成立相关的数据库。通过认定的企业,每季度都要提交生产经营情况。基于这些数据,绵阳将分析发布全市军民融合产业运行情况,并据此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以融资为例,针对军民融合企业回款周期长、抵押贷款难的问题,绵阳已成立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绿色通道”,还推出了相应的贷款产品。今年3月份,王斌的公司向银行申请了500万元信用贷款,从申请到拿到贷款不到20天,而过去往往需要两个多月。

现在,绵阳正积极争取筹建军民融合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军民融合企业自主研发和产业升级,同时还在起草一系列优惠政策,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