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唯一科技城之名,绵阳何为?

2023-12-26 19:52: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记者 董世梅 刘宏顺 祖明远

奔腾的涪江,揽尽万千气象。

绵阳便是涪江在巴蜀之地浇灌出的一片沃土。这里是古代蜀国连接巴国的水陆交通要冲、史书记载的“富乐之地”,更是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唯一的国家科技城。

从历史中走来,这是一座镌刻着创新基因的城市——“一五”时期,国家在此布局一批重要电子工业项目;“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在此落地生根。

向未来奔去,这是一座涌动着创新活力的城市——全球最大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基地在这里加速建成,“科技助理”等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在这里诞生,核技术应用、机器人、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蓬勃成型……

涌动着的岂止是创新的活力,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以创新之名,绵阳何为?

何以绵阳?

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赋予绵阳崭新的历史使命——在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当排头兵,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争做主力军。

何以绵阳?

有土壤,有动力。

稳中有进的经济增长、完备的产业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土壤。

今年前三季度,绵阳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GDP以8.2%的增速领跑全省。以工业起家的绵阳,目前已形成营业收入1500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800亿级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600亿级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500亿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在绵阳市委主要负责人看来,绵阳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能级跃升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

瞄准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等八大新赛道产业,绵阳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十一届科博会在绵阳开幕(摄影 华小峰)

有底气,有特色。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里底气十足。

一组数据令人瞩目:绵阳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25.6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资源雄厚。近年来,绵阳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细看今年前三季度的绵阳经济增长成色,科技创新引领特征明显——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强劲,核技术应用、新型储能、激光技术应用产业等增速均超过13%。

如何将中国科技城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202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指导性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赋予科技城为国家科技创新探索路径的光荣使命。去年11月,新的绵阳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统筹科技城建设重大政策的执行与落实。

变化已显现。过去,绵阳市科技局仅20多人,服务能力“捉襟见肘”。随着绵阳科技城管理委员会的挂牌,其下设科技创新局,局领导由绵阳市科技局领导兼任,整合力量变得可行。如今两局工作人员超过80人,牵头“云上两城”、科技助理、科技金融等一系列创新工作,服务能力极大提升。

绵阳科技城新区创新中心(摄影 郭超英)

晋位跃升,11月发布的《2023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显示,“2023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50强”绵阳排名第17位,在“2023城市科技创新投入竞争力30强”排名第15位,跻身中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何以成势?

岁末,由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队伍从涪江之滨到长江之尾,赴上海、南京考察,主题锁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绵阳人深知,躺着的科技创新资源并不意味着直接的发展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速培育新产业、新动能,绵阳探索不断。

一台重达10吨的“大块头”近期将从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发往非洲,实现“中国造”医用回旋加速器的首次出海;一家注册不足3个月的绵阳市五八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五八机器人”),凭技术在特种应用领域异军突起,收获意向订单金额超7000万元;一条新一代集成供能系统的中试线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刚建成,订单纷至沓来,明年产值有望实现8亿元,或将改写储能行业格局……

跑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三家企业的创新背后,分别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打通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两端的信息“壁垒”,绵阳着力建机制、搭平台。

12月17日,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老师刘满禄忙着为企业和科技成果所在的科研机构等当“红娘”。原来,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绵阳市科技助理。“半个月已走访了20多家企业。”刘满禄说着,扬了扬记得满满当当的工作日志。

去年起,绵阳从在绵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遴选三批次共69名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才担任科技助理,架起技术成果“供需”对接的桥梁:累计收集各类成果和需求700余项,完成对接400余项。

不仅如此,绵阳还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先后与研所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子技术研究院等。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创新没有边界,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绵阳提出“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这是钙钛矿颗粒,按一定浓度添加到扩散板后,能降低能耗,还可将液晶显示色域从72%提升到131%。”在绵阳科技城直管区的绵阳锌芯钛晶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指着黄色、红色颗粒告诉记者,该项目将在绵阳产业化。这个由浙江大学叶志镇院士团队带来的项目,正是“云上大学城”牵线搭桥的成果。

目前,“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汇聚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24所,顶尖创新创业团队29个,并实现多项技术成果在本土的产业化,促成了科技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绵阳涪江(川观拍客 张波)

何以致远?

出差返回绵阳,刚下飞机,罗进的手机就被信息“轰炸”。从9月五八机器人注册以来,作为公司市场推广部负责人的他陷入了“幸福的烦恼”——几乎每周都有新客户、新的供应链伙伴在对接,公司意向订单超过7000万元。

这恰是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其快速增长离不开绵阳精准“呵护”。

绵阳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条产业链、一名首席科学家、一家链主企业、一个扶持政策”,关注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培育”和“全要素保障”。

绵阳锁定需求,针对人才招引、科技金融等出台相关政策。近两年,绵阳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超5万名;绵阳科技银行存贷款规模近80亿元,科创基金集聚区管理基金规模近300亿元。

打造发展环境,园区载体不容忽视。随着产业创新发展的势能“外溢”,绵阳启动“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配强干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产业落地成势。

近日一颗“绵阳造”卫星发回的图像引起业界讨论。该卫星对某区域实现了厘米级滑坡形变的监测,为地质灾害防范带来想象空间。产业互动已在绵阳的空天产业园内汇聚——卫星企业楼上是在轨交付服务公司,而这栋楼距离火箭发动机工厂只有20分钟距离。得益于精准的产业政策和现代化产业园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正在绵阳迅速成型。

“要聚焦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在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等重点工作方面精准发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努力为国家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绵阳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雪山发源,涪江一路流淌与嘉陵江共汇奔入长江。江水奔涌不停,绵阳创新活力也奔涌向前,汇入四川高质量发展大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