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2016年9月6日,肖太发老人在石佛寺内打扫卫生。
2021年 2021年8月19日,拄着拐杖的肖太发老人在守护了53年的石碑前驻足观望。
8月19日,鸟瞰龙泉山上修缮一新的石佛寺。
摩崖造像面目多已毁坏,但仍能看出造像依然精美,服饰华丽。
8月19日,肖太发老两口一起守护院内的文物。
修缮后的石佛寺内外安装了监控设备,以便更好地保护文物。
以楷书阴刻的碑文,为后人了解、研究北周时期政治、军事等制度提供了文字佐证。
8月19日,老人在紧邻石佛寺的家中吃晚饭。
石佛寺的崖壁上雕刻有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
8月19日夜晚,肖太发老人拄着拐杖在院内巡护。
8月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满目苍翠,山路蜿蜒盘旋。顺着通往山顶的一条小路,上行不到一公里,就可以看到一座小庙——石佛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碑”藏身在这里已有1400多年。78岁的肖太发老人记得很清楚,到今年的8月23日,他守护石碑和附近摩崖造像文物正好53年。
石佛寺不大,正殿内保存着一尊唐代凿刻的弥勒造像。弥勒造像的背后是一块巨石,这块石头被当地人称为“天落石”,上面用楷书阴刻着1310多个字,它就是被史学家们称为的“北周文王碑”。专家认为这块通高2.44米、宽1.24米的石碑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2013年,北周文王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8月19日晚,月光晒在石佛寺中,哒哒的拄拐声从院内传来,肖太发老人跟往常一样,拄着拐杖,戴着头灯开始了巡查工作。去年老人在打扫卫生时不小心伤了右脚,今年刚有好转,他就拄着拐杖开始了巡护。每天早晚各巡查一遍石佛寺,是他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1968年,24岁的肖太发是民兵连长,领导着300多号民兵。当年8月23日,突然听到一声枪响,那时候没通信工具,以鸣枪为信:“响一声,连长开会;响两声,排长也去;三声,全连都到。”5分钟不到,肖太发就跑到了镇上武装部。时任镇武装部长陈家顺给他下了一道紧急命令:“把文王碑守好,白天有人,晚上也要有。”肖太发问:“重要吗?”陈家顺回答:“守住历史,执行命令。”他还专门让陈家顺写了一张纸条,盖了章。
接到任务的当天,肖太发见有人欲破坏北周文王碑,当即用身体挡在石碑之前,驱离肇事者。又恐几名年轻人夜间返回搞破坏,他便回家抱来被褥,睡在了石碑之下。岂知这一“睡”就是53年,“把文王碑守好”——这个承诺伴随他大半生。
一人、一狗、一碑,是肖太发53年来的真实生活写照。直到1986年,守碑工作才有了一些报酬。1989年,为了更好地守护石碑,老人将家搬到了石佛寺旁,生活起居都在这里。每天早上起床,他就要围着石碑走一圈,晚上临睡前,他还要拿着电筒再巡查一遍。
去年,陪伴他一起守碑18年的狗狗“大胖”也老去,老人又领养了一条小狗,取名为“小胖”。“晚上一有陌生人来,它就叫个不停。”对正在长大的“小胖”,老人很是满意。老人告诉记者:“我会一直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
2019年开始,文保单位再次对石佛寺进行修缮,并安装监控设备。目前,修缮工作已进入尾声,正等待验收。
链接
“北周文王碑”刻于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是当时北周将领为追谥北周文王宇文泰而立,坐落在当时繁华的成渝古驿道上。主要叙述西魏实际执政者、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生平业绩,北周代魏史事,以及西蜀立碑缘起等。这是我国唯一一处保存至今、以碑文的形式记录北周时期史事、为宇文泰歌功颂德的石刻,极其珍贵。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