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联播丨聚焦1号创新工程· 一线观察④如何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成品”?

2024-04-01 19:32:40来源:天府融媒联合体编辑:何勇


接下来进入聚焦1号创新工程·一线观察。3月29日,我们关注了四川科研人员在人工智能科技攻关上所做出的努力。而我省在部署1号创新工程时,也提出要使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结果”,成为产业的“成品”。3月30日,我们的记者前往成都、宜宾等地,看当地企业和高校院所是怎样推动人工智能成果转化的。


记者 胡欣:这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成都高新区的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看到,技术人员正在对这套城市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迭代。它采用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对城市管理场景进行全域的感知监控,并生成数据分析报表,可以说是城市管理的“AI大脑”。目前,它已在全国10多个城市投入使用,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


从2017年成立到现在,6年间,我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考拉悠然在视觉智能、多模态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领域的10余项成果实现转化,其中一半以上服务四川的企业和相关机构。那么,如何让成果转化更顺畅?考拉悠然CEO沈复民认为,首先要充分了解市场和行业需求,同时,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CEO 沈复民: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行业场景。我们将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这种深度学习的技术运用在了半导体、制造业(等领域),我们在今年会开拓交通领域。


我省在部署人工智能1号创新工程时专门强调,“大力开放典型场景,以场景应用牵引推动技术迭代完善”让沈复民深受鼓舞也深感认同。他告诉我们,他们正在与蜀道集团洽谈合作,希望今年企业研发的道路智慧化监管系统能够在我省高速公路上得到应用。目前,这套系统正在进行场景测试和技术验证。沈复民认为,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场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CEO 沈复民:下一步的工作更多的还是要去(投入到)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和落地上去。应该要把技术和场景结合,因为场景的建设、场景的应用创新,才能够去汇聚我们所生产的各种要素,才能发挥人工智能这种新质生产力最大的作用。


除了要找准行业应用场景,如何把更多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成品”,如何让人工智能为产业发展“赋能”,也在我省各地引发思考。这两天,在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研发团队正和高县农业农村局、中国移动5G研究院一起,优化和调试他们研制的采茶机器人。


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科研人员 薛浩田:目前,已经进行了5次的硬件设计和算法,包括控制的迭代。现已获取了20万张的算法模型、训练库数据,开发了基于双目视觉引导的多自由度机械手臂,实现了小于一个毫米精度的茶叶采摘。采摘效率3-5秒每颗,识别的准确率达99%。


茶产业是宜宾高县的特色优势产业,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将他们积累多年的科研技术与当地的产业规划结合起来,实现成果就地转化。采茶机器人经过调试后,即将在今年高县春茶和夏秋茶的采摘中开展试验,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他们还在积极融入宜宾“一蓝一绿”产业发展,加快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现生产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结果。


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副院长 陈波:随着今年我们省提出了要以人工智能作为我们1号创新工程。我们希望是发挥现在园区的科研优势,和(当地)深度地融合,去构建川南新质生产力的中心。从而,为今后的1号创新工程在宜宾的落地,提供我们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而人工智能从研发成果走向实际应用,“中试”平台是架起两者之间的桥梁。日前,我省启动建设人工智能首批成果转化平台。其中,由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四川省智能硬件中试(研发)平台已形成完备的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能力,为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和企业提供服务,助力远程智慧云杀虫灯、RG车道监控智能相机等科研成果实现产品化。


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 柏辉:(我们已经)推动了200多个智能硬件产品从早期的这种样品走到最终的量产。未来我们也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也会继续地深挖一批这种高校院所早期的原创性的成果,投放到我们具体的应用场景当中去,让人工智能能够真正地和我们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今天,系列报道《聚焦1号创新工程·一线观察》就播送完了,我们从中了解了四川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潜力,看到了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进行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发展人工智能,谁看得准、抓得紧,就能抢先一步、掌握主动,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团队能在人工智能这条新赛道上闯出更加广阔的前景,而我们也将对我省的1号创新工程进行持续关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