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揽趣] 中江挂面细如丝 千年工艺待传承

2016-05-16 10:09:1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而中江为何会盛行制作挂面?据说则和一名北方县令有关。相传,北宋淳化年间,中江县令崔谷是北方人,喜好面食。除了要求味道好,县令还要求厨师将面条做到最细。但厨师想尽千方百计,做出的面条还是达不到要求,常常受到县令的训斥。一天,厨师为县令炖羊肉,用竹筷插入羊的眼窝取出羊头时,看见汤水浓汁成为一条线,越来越细,慢慢地流入锅内。从这一偶然的现象中,他突然得到启示。于是他将吃完羊肉的羊头骨架置放在案板上,两个眼洞分别插进竹筷,将已经发酵,原本准备用来蒸馍的面团搓成粗湿面条,两头各缠绕在两根竹筷上,两手各执一筷,轻轻地拉扯,面条果然越来越细。厨师将细面汤宽火旺煮出,县令尝过后大加赞赏,随后常以这种细面在县衙宴请社会名流。这个方法也逐渐传到了民间。经不断地总结改进,中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制面工艺。至今,一代一代的挂面师傅都把挂面“上竹”所用的木头架称作“羊头架”。

明清时代的挂面印章

中江挂面讲究自然晾晒,顺天而成。如今,每一根中江手工挂面都要历经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纯手工工序。因为气温的原因,每一年中江挂面的制作时间,只有短短五六个月。

挂面师傅则多为“夫妻档”。因工序繁多,看天吃饭,正宗的中江手工挂面产量很小。通常在天晴的情况下,从下午4点开始进行和面工作,当天晚上夫妻二人几乎不能睡觉,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有一次高强度的劳动。一天16个小时下来,即使夫妻二人通力合作也只能做100来斤挂面。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