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全省脱贫攻坚奖获奖榜单

2018-10-17 07:13:4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

  奉献奖

  曾容,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挂任色达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生。在近两年的援藏工作中,共诊治病人2000余人次,指导顺产分娩100余例,指导剖宫产手术50余台,开展宫外孕腹腔镜微创手术、阴道镜等以前未开展的诊疗项目。根据色达县医院业务开展和科室现状,她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实例讲座,让色达县医院医生参与讨论和实践。先后组织开展了县级、院级、科级医疗知识讲座40余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

  程强,四川成中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副董事长。他时刻把“吃水不忘挖井人”牢记于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多次资助困难家庭和个人,捐助物资折合累计金额100多万元。

  程强捐资500多万元修建了宜宾县双谊乡“成中公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捐资10万元帮助马尔康县脚木足乡蒲市口村兴建数个水窖;捐资16万元为阿坝县俄木村修建3座便民桥;捐资50万元修建宜宾县古柏乡卫生院卫生所。

  贺伊娜,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教师,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支教教师。她打造“故事课堂”,创建“班级图书角”,开设课前讲话,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贺伊娜参与学校课题研究、为全县教师上示范课、做讲座,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马边的老师。为做好“传帮带”工作,她耐心细致地指导青年教师,甚至还跨学科指导,使7位教师在县、市赛课中获得好成绩。

  胡英,乐山市瑞鸽皮革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为帮助峨边县新场乡羊子岩村2018年实现脱贫,她带领公司扶贫小组先后11次到新场乡走访、调研、考察,慰问困难群众,捐助20万元用于发展扶贫产业项目。瞄准贫困村产业发展难题,她多次到峨边县新场乡星星村调研,帮助星星村建立了星耀食品厂。短短几个月,该厂各种腊肉制品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近5年,她共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507万元。

  黄志标,四川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志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安市前锋区、广安区、岳池县25个乡镇103个贫困村发展花椒产业。截至目前,公司建成“广安青花椒”优质丰产种植基地2.6万亩,年产值2.08亿元,为贫困户累计提供就业21530人次,帮助贫困户增收2.68亿元。

  几年下来,黄志标已帮助450名贫困群众实现企业内部务工就业,人均每年增收3万元。

  江小军,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挂任越西县委常委、副县长。他管好带好干部人才队伍,把142名援彝干部人才打造成一支作风过硬、敢想敢干的帮扶工作队伍;帮助18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46所学校结对帮扶,共建标准化“越西县旌阳幼儿园”;在越西县人民医院零起点开设“中医康复科”和“骨科”。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越西县共有养殖大户150户,种植经济作物规模达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0户。

  李进,四川孟屯河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精心策划实施“唐古拉风艺术团文化扶贫藏区行”活动,带领来自川、滇、藏、甘、青的100多位演职人员,行程7000里翻越8座雪山,完成了20场次演出。组织动员商会会员企业安置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组织15个会员企业结对帮扶16个贫困村,与贫困村签约项目涉及资金3.76亿元。个人出资及动员会员企业投资2000余万元,在理县开展产业扶贫,惠及500余户贫困户。

  李明康,成都市金牛区建设交通局纪工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挂任甘孜州石渠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奔达乡格绒村第一书记。洛须片区地处偏远、道路路况差,他主动监管该地区24条道路建设工程进度和质量。在查验工地过程中,坚守质量标准,只要发现问题就立即要求整改。

  他用金牛区建交局支援的8万元援建资金,带着村民一起为村里修建了一个24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为当地村民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可创收的绿色基地。

  李天玉,眉山市桂花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眉山市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的名誉会长,他带领志愿者探望贫困山区儿童,给他们带去衣服、文具和慰问金等。眉山市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在他的带动下累计为社会捐款捐物达几百万元,救助贫困群众、儿童2000多人次。

  东坡区扶贫开发协会在他的带领下,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近600多万元,对东坡区26个乡镇(街道)开展了扶贫济困活动,救助1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梁高,绵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理事长。从1995年至今,累计捐资几千万元,先后资助省内外6000多名学生。他还将51亩价值300万元的土地捐赠给绵阳市扶贫开发协会,其收益用于长期资助贫困学生。

  他走遍凉山州17个县,为普格县辉隆乡洛莫村提供金融扶贫无息贷款270万元,为每户提供5万元基金发展畜牧产业;捐赠30万元,用于村民文化学习、技能培训等。

  刘革新,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17年,累积捐助金额共计329万余元。刘革新积极响应四川省卫生计生精准扶贫行动号召,于2016年加入“四川省医药爱心扶贫基金会”并签署310万元人民币捐款协议。2016年2月,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妇幼保健医疗条件,提高当地基层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刘革新又向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发展促进会捐款22万元。

  马跃,阆中市马家农场总经理。马家农场从三方面帮扶全乡精准扶贫户:一是对周边因残疾、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由农场免费提供仔猪让其代养,出肥时再由农场按市场价格全部回收;二是对一些因家事所牵绊长期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户,由农场提供低于市价的仔猪让其饲养,出肥时同样由农场按市场价格全部回收;三是对没有养殖能力的特殊贫困户,委托马家农场代养生猪,农场承担一切养殖风险,每头猪分给代养户利润200元。

  唐祥华,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大力发展糯稻产业,在大竹县月华、庙坝等22个乡镇80多个村建立糯稻基地10万亩,带动10万农民发展生产,其中糯稻基地内贫困户3056户、10817人。实施订单农业方式,免费发放糯谷种子,对贫困户免费机收,建立保护价和高于市场价收购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得到实惠。公司新建生产线专门设置了120个就业岗位,目前已安置28名贫困群众。

  童其权,四川齐全集团公司董事长。近年来,童其权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号召,创新建立“四六开”零风险的利益联结机制。2018年一季度市场行情低迷,在每头猪亏损300多元的情况下,公司对养殖户平均每头分红160元左右。公司采取产业带动扶贫模式,主要包括大力实施“四六分成”的养殖模式;精准扶贫社员实行股权量化;实行大群体规划、小规模饲养的养殖模式;实施“固定分红”方式;实行“以购代扶”活动,造福乡里。

  文万春,宜宾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挂任新龙县委常委、副县长。在他努力下,两年募集各类扶贫济困社会资金和物资205万元;成功举办首场就业扶贫招聘会,新增97人就业;促成宜宾市3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新龙县结成帮扶对子,开展40多场结对帮扶活动。

  文万春牵头,在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首次建成了占地12亩的品比试验园,试种黑青稞、中药材等60多个品种;采用“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模式连片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吴红,北川羌族自治县振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振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10月成立,从开始的5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104户,带动贫困户29户,入社的农户年均收入达到5800元以上,周边村的农户茶叶收入和大水村的集体经济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茶叶合作社的带动下,大水村17户贫困户实现高质量脱贫,入社的其他农户年均收入达到5800元以上,合作社每年为大水村分得集体经济12500元。

  吴炜,广东省商务厅人事处主任科员,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甘孜州工作前方工作组组员。他积极牵线搭桥,培育壮大当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打造“造血式”扶贫产业发展新格局。他配合甘孜在州内外举办“圣洁甘孜”系列投资推介会及“知名企业进甘孜”等活动,协助招引200余家企业到甘孜考察;协助联系组织农牧企业先后参加州内外20余场市场拓展活动,引导社会资本建成“圣洁甘孜”营销专柜6个、网络专柜1个。

  肖刚,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干部,挂任若尔盖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四川方林羊肚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建成25亩高原羊肚菌错季种植示范基地,每亩收益2万到4万元,惠及3村2100人。2019年,该项目将在若尔盖全县推广种植3000亩,建设一个羊肚菌产品加工厂,打造高原羊肚菌品牌。

  两年来,地震抢险救灾看得到他的身影,若尔盖抗洪抢险他冲在一线,援建项目施工现场处处留下他的足迹。

  张彦杰,四川巴中爱心助学团队理事长。为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4年来,她组织团队创新“结对建卡学生、全程社会监督、定期回访评价”的“一对一”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资金来得清、去得明、用得准、有实效。

  如今,张彦杰的爱心团队已有志愿者1300多人,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26个资助团队,2536名爱心人士加入结对帮扶。“巴中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已累计资助贫困学生986名,其中562名学子走上工作岗位。

  张远平,四川省远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他连续多年开展远达集团“栋梁计划”助学行动,用于资助富顺县琵琶镇土地村、曹房村、理策村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及大学生。这些年无偿资助贫困大学生293人,资助金额达180多万元。其中2014年资助大学生26名,资助金额53万元;2015年资助大学生14人,资助金额31.3万元;2016年资助大学生23人,资助金额37.6万元;2017年资助大学生41名,资助金额67.6万元。

  创新奖

  陈嘉明,喜德县委副书记。在全国创先开办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汉语、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解决精神贫困问题。

  喜德县属于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非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贫富差距很小。陈嘉明运用新思维、新举措解决疑难杂症。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探索实施“两个60%”,即贫困村可以增加贫困户数的60%名额用于解决临界贫困户的安全住房,补助标准统一为彝家新寨补助标准的60%。该政策的实施有效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和谐搬迁。

  陈林,富顺县骑龙镇龙须村第一书记。为改善村容村貌,她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整治维修渠道和提灌站;修建公路11公里;对全村500多户村民进行农网升级改造。

  她每月组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加强新老干部交流,做到“在工作中相处、在相处中工作”。坚持召开农民夜校、村居两委会、村民代表座谈会,增强基层感情。

  她坚持用绿色循环和“产村”相融理念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建成了沃柑、脆红李等特色种植基地1600亩左右。

  陈伟,内江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推动成立“两新组织”党支部,让贫困党员、贫困户当股东,建立党建引领脱贫新模式。

  创新实施就业扶贫“五位一体双助推”攻坚行动,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实现持续稳定脱贫。依托农村淘宝、本土电商网络,至少建立1个创业服务平台,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助力贫困户实现创业增收。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卫生室、文化室、活动阵地共500平方米,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杜权军,大竹县委副书记。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有效突破搬迁群众“一步住进新房子、难以过上好日子”瓶颈制约。他要求搬迁前,围绕产业规划布局安置点;搬迁后,聚焦安置点适度引进产业,有力推动了安置点与产业“双向靠近、共赢发展”。杜权军要求各乡镇立足实际,采取“点”镇、“点”园、“点”业“三融合”举措,推动搬迁群众由“靠土地吃饭”向“靠产业增收”转变。

  何世明,阿坝州农业畜牧局畜科所所长。他带领科研团队发明了牦牛拉箱式挤奶机、防治牦牛腹泻病藏兽药制剂等多项畜牧适用技术成果;主持编写畜牧兽医科普手册8册,编写科普资料20余份;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次;完成规划编制、养殖场设计任务100余项;坚持开展义务诊治、人工授精等技术服务,深受农牧民欢迎。

  开展河曲马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改变河曲马有产值无效益历史。现全州年出栏马匹1.2万匹以上,新增产值近1亿元。

  靳万林,巴中市通江县董溪乡党委书记。为释放脱贫攻坚活力,创新推行地、人、林、房、钱、集体经济“六个盘活”改革机制,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探索实施“增量奖补”产业扶贫机制,以户为单位,充分考虑贫困程度,按人均不同标准,根据贫困人口确定到户奖补总额。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情况,多增多补、少增少补、不增不补,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井钟,省委统战部联络处副处长、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第一书记。他立足俄达门巴村实际,采取“三靠一激”方式(靠政策支撑、靠部门支持、靠企业支援、激内生动力),通过发展观光旅游、路沿经济、劳务输出、资源入股、利益分红等方式,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本、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的脱贫奔康模式。

  着眼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定位和俄达门巴村自身优势,对旅游资源进行策划包装,努力依靠市场机制解决村民脱贫问题。

  李兴发,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彝族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他开展支书交叉讲党课,引导支部书记以“备课”加强学习的同时,促进各村间对标找差距、学经验。

  针对群众生活陋习问题,李兴发制定了简单易记的“一二三四五”标准,即:一住(住上好房子)、二勤(勤洗漱、勤换衣)、三禁(禁大操大办、禁相互攀比、禁封建迷信)、四不(不吸毒、不贩毒、不酗酒、不赌博)、五有(餐有桌、厨有柜、坐有凳、衣有架、睡有床)。

  龙军华,广安市岳池县白庙镇党委书记。参与起草《白庙镇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白庙镇2014—2018脱贫攻坚规划》等文件,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高、一年同步小康”脱贫目标,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夯实基础设施、建强增收产业、激发内生动力,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旅游+脱贫”的新路子。

  同时借助农村淘宝、微信微商城等平台,把白庙特产推广到网上。其中,白庙莲桥米粉厂淘宝旗舰店3天销售额就达到13万元,全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邱伟,省委组织部民族地区工作处处长。他推动“千乡万村好书记选育计划”“脱贫攻坚重点培训计划”等管用办法出台,协助开展新一轮“三分类三升级”,全面组织藏区彝区“软乡弱村”整顿,参与实施脱贫攻坚干部轮训。他牵头考核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1+3”考核评估体系;深入基层调研10余次,走访干部群众200余人,制定了培养使用、表彰奖励、待遇保障、人文关怀、抚恤救助5个方面22条关心激励措施。

  王根明,广元市青川县凉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让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的翅膀;建立政府大厅查询屏、有线电视屏、微信手机屏“三屏合一”的公开体系,在三个平台上同步公开扶贫惠民政策、扶贫工程项目和财务收支等;建立“你呼我应”咨询服务平台,群众在微信上就可以咨询、建议、求助、举报,由他和其他班子成员对群众咨询、求助、建议在2个工作日内进行答复,群众可对答复情况进行评价。

  王坚,浙江海盐县委常委,挂职宜宾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屏山县委副书记。他提出并推进实施产业扶贫综合体,以县城为中心节点,以重点镇、产业集中村为网络,布局销售、电商、物流体系。实施“四村”共建——党建领村、产业兴村、新居美村、文化活村。他积极规划片区布局、积极导入海盐企业资源,积极投身项目推进;动员海盐县企业家、海宁家纺协会等组织进行捐助;牵线两县残联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帮扶残疾贫困户。

  文建国,甘孜州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针对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经纪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创新提出“互联网+”的基层财务管理新理念,改革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实施精准扶贫代理记账工作。

  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代理记账的方式,在全州所有建制村全面推行“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工作,厘清村级财务“一本账”、理顺资金管理“一条线”、织就多方监督“一张网”,提升甘孜州村级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亚玛里初,甘孜州炉霍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创新提出“飞地”园区建设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龙头企业+专合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助推产业扶贫。整合全县资源,让不具备产业的贫困村在“飞地”园区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改变农业产业“小而杂”“零而散”现状。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及“贫困户优先、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的原则,形成共享共赢利益链接机制。

  杨东南,广安市前锋区扶贫移民局局长。他不定期对各贫困村扶贫档案资料、工程项目建设等进行一对一现场“把脉”,解决“疑难杂症”,提升扶贫工作效率。统筹组建督查组包干负责11个乡镇(街道),进村入户督查指导,每天编发督查快讯,每周印发《督查通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杨东南探索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观摩学习活动、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巡回宣讲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激发一线干部活力。

  张发远,泸州市合江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为破解资金瓶颈,他通过财政出资一点、社会捐助一点,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并探索出“三变三带”模式,全面激发产业扶贫活力。

  设立教育扶贫救助资金533万元,用于解决在享受现有教育资助政策之后仍然存在就学相关困难的贫困户家庭学生就学问题;设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513万元,用于救助在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精准扶贫附加险以及民政救助之后,仍然承担大笔医疗费用的贫困户。

  张昀,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扶贫办)副主任。牵头制定电力助推脱贫攻坚十大行动方案,组织开发农网工程项目需求辅助编制软件,持续优化农网项目标准化设计库和标准物料库,实现项目设计图纸、物料和项目预结算一键生成,极大提高农网扶贫项目精准投资水平。

  主持研究上线“扶贫攻坚及农网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贫困村电网现状和农网项目台账的信息化管控,确保项目规划满足脱贫需求。

  张志君,共青团四川省委基层组织建设部部长。他争取团省委选派30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充实当地脱贫攻坚力量。动员省青联15个界别对口援助15个贫困村。

  针对巴塘地理区位偏远、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建设严重缺乏资金等问题,他向县委、县政府建议采取PPP模式解决资金问题。巴塘县在全州率先采取PPP模式实施城市改扩建(五线下地)项目,目前,该项目进入省财政厅PPP项目库,获得奖励资金2000万元,预计2019年全面完工,城市形象将得到极大提升。

  赵浦,成都市双流区委统筹委规划建设科科长,挂任甘孜州巴塘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他牵头在全省率先开展“千企帮千户”行动,研究制定“千企帮千户”资金管理办法。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试点,在巴塘全县推开。

  开创“三方联动共赢”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即双方联动破解了内地无资源、藏区无主体难题,政企联动破解了市场拓展慢、营销成本高难题,村企联动破解了企业有效益、群众无收益难题。

  郑栋才,遂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科员、健康扶贫办主任。创新健康档案“五色分类管理”,实施重大疾病红色标记,慢性病橙色标记,重性精神疾病黄色标记,职业病、传染病、地方病蓝色标记,残疾及其他疾病绿色标记,由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根据不同标记提供个性化服务。

  探索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全国“第五种”新型医联体,真正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