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农联”试点一年

2018-10-17 09:45:2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田珊

  小农现代化,这是很难的一个题,也是第一次搞联产承包改革没有解决的问题。而罗江试点的,正是这样一个世纪难题的破解之道

  深阅读

  “大国小农”,是我国当前的一个现实,并将长期存在。如何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一个重大而深远的课题。

  何处破题?2017年10月起,我省借鉴台湾“农会”、浙江“农合联”、山东“为农服务中心”等省区经验,探索建立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在德阳市罗江区的略坪、蟠龙两镇率先开展“农联”改革试点。

  探索已有一年,“农联”运行得如何?记者日前深入罗江探访。□王林本报记者寇敏芳李淼

  破壳

  看似是自上而下的试点改革,其实是来自基层的迫切需求

  “农联”的“亲戚”,在海峡那一边的台湾。

  台湾地势地貌和小农户居多的情况和四川类似。2017年,四川省委农工委带队赴台湾考察发现,小农户在“农会”组织下,不仅产销井井有条,而且“凡是农民需求的,农会都能服务”,甚至包括金融。这让四川萌生了借鉴并探索自己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想法。

  仅有25万人口的德阳罗江区“嗅”到了机遇,并最终拿到全省唯一试点机会。

  表面看,这是自上而下的试点改革,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基层的迫切需求。

  多年来,罗江区委农工办主任郑文斌一直在思考政府服务农民的模式问题。“比如,县上专家并没有真正的羊肚菌种植经验,每次搞培训,还是请来讲半天,其实不少种了几十年羊肚菌的土专家的经验才是农民最想听的。”他直言,过去很长时间,农民需要的政府常常提供不了,而政府提供的农户往往又用不上。

  市场经济大潮中,小农户也愈发势单力薄。2017年罗江贵妃枣刚开市时收购价每公斤16元,工商资本、小贩涌入后,一路压价到8元。“分散的小农户迫切需要联合。”郑文斌说。

  台湾“取经”归来,郑文斌想,能否建立一个农民自己服务自己的组织,政府只是引导支持、购买服务,既解决供需不对称,又让小农户抱团。

  和全国一样,罗江合作化搞了几十年,试过不少模式,也走过不少弯路,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农民合作社为例,花了不少力气,数量可观,却有不少是假合作社、空壳社,只有几个大户,真正带动农民的不多。“合作社是就某一具体产业将农民组织起来,利益联结不紧,合作内容单一。”郑文斌说。

  罗江要蹚新路,也要摸石头过河。略坪、蟠龙两镇进入视线。略坪镇地势平坦,以种水稻、蔬菜为主,是3万人的平坝大镇;蟠龙镇建成连片贵妃枣、金花梨、青花椒等产业园,仅1万多人,是丘陵乡镇的代表。

  在试点方案中,“农联”被这样“画像”:以党建为引领、农民为主体、产权为纽带、服务为根本,打造集生产服务、营销策划服务、信用合作服务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农有、农治、农享”。

  “就是将分散的小农户凝聚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再建立理事会、监事会、职业经理人相互制衡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在自我服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小农户在大市场中获得更好收益、更强竞争力。”罗江区委书记曾长江这样理解。

  试点镇所有农户、在当地开展生产的工商资本,均可自愿申请加入。入社须缴纳股本金,县供销社还以股金社员身份加入。但不管股本金大小,均一户一票,30户直选一名代表,由代表选理事会、监事会,再由理事会选择职业经理人团队。两家“农联”还在工商部门注册为合作经济组织。

1234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