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要“经世济民”不能当空头经济学家——专访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

2018-12-24 06:44:4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记者:从“集体生产要以小队为基础”到“三性”论等理论的提出,我们想知道,这些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是如何产生的?

刘诗白:理论并不是坐在书房里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我一直强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每年都有大量时间扎根在基层农村、工厂调研。

记得曾在简阳调研期间,有一次一住就是半年,每个月只有18斤口粮,半年瘦了十多斤。体重降低了,对基层的了解却增加了,和工农的结合更紧密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一方面我了解到基层的问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基层的智慧,特别是他们应对问题的办法。

在此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正式材料,后期获得高层的认可,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从而一条“基层探索-学者提炼-高层认可-全面推广”的路径就形成了,我的很多理论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

记者:有没有遇到过基层提炼出的经验,不被高层认可或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情况?

刘诗白:基本没有这种情况出现。我的所有观点,都是兼顾了党的主张、人民的呼声,并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我不偏向任何一方,即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更不唯下,坚持从实践中来,同时又高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价值;坚持借鉴前人和国外经济学成果,但不盲目照搬;坚持党和政府制定的重大原则,但不生搬硬造。

记者:一种新观点、新理论的提出,势必受到质疑和挑战,您如何面对压力?

刘诗白:任何改革创新,都要有突破。没有突破,那还叫改革吗?改革过程中,有质疑、有争论,很正常。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原有事物理解不全面;另一方面是人们不知道还有更好的。全面论证、解释、引入新观点,平息争论,就是学者的责任所在。

面对压力和质疑,我的态度很鲜明。第一,这些观点有群众基础,是民心所盼;第二,这些观点得到党委政府认可,是党的主张;第三,符合经济学一般规律,有理论基础。

刘诗白与第四届“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奖者合影。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