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说》》》
专家观点
依托珍稀文化资源,朝生态文明的方向摆脱贫困
人物:李华东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工作组成员
李华东的本科、博士均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其本科导师及博导,均是梁思成的弟子,因此可以算得上梁思成的徒孙。早前研究文化遗产保护,2012年以后聚焦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昭觉“悬崖村”也引起了李华东的兴趣,对这个保有传统彝族风情和生活习俗的村子,从保护珍稀文化资源以及生态文明时代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悬崖村”的未来,他持有三个基本的观点:第一,要从综合、长远的角度考虑这些村落的价值,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损害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第二,幸福生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代化生活,要从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来思考“脱贫”的实质和目标是什么? 第三,脱贫之路应依托于珍稀文化资源的价值发挥,决不能把沉香烧了当炭来卖。
凭借后发优势 建设理想人居环境
李华东并不认为所有地方都一定要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先工业化、城镇化,然后才逐步向生态文明过渡:“有些村子,无论生产还是生活方式,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非常符合最先进的生态文明要求的,完全可以少走弯路,直接从农业时代跃进到生态文明时代,我们所要改善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如同凉山彝族“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李华东认为昭觉“悬崖村”现在一样可以凭借现有的后发优势,只需要改善那些非改善不可的部分,将村寨建设成生态文明社会最理想的人居环境。
近年来,李华东走过中国的许多传统村落,见过一些“故意”不修公路的村落。浙江仙居县公盂村,村民抵达最近的公路需要步行将近3小时:“其最大的吸引力恰恰在于不通公路,反而成为徒步旅行者的天堂,如果驾着车去,所有的乐趣就没了。”作为安徽黄山市海拔最高的山村之一,木梨硔村与公盂村的情况类似,迄今也不通公路,但如今恰恰因为其偏远和质朴成为摄影家的天堂:“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子,若要修路还是投得起钱的,但就是故意不修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长远的价值所在。这其中,相关各级领导的认知、村民保护意愿的觉醒是非常重要的。”
将幸福生活简单地等同于现代化生活,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把脱贫简单地等同于经济收入的提高……李华东称之为“思想误区”,认为这是工业时代与城市人的思维:“城市里够不够现代化?但够不够幸福?为什么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当现代化成为一种魔咒,我们反而忘记了为什么要现代化。悬崖村是个非常有价值的样本,需要认真地调查和分析。”李华东说,除了看到传统村落今天的贫穷和‘落后’,也要看到他们在未来的更重要的价值;既要看到村民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也要看到他们现有的生产生活样态在整个国家和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脱贫不可焚琴煮鹤 引导村民文化意识觉醒
无论是浙江公盂村,还是安徽木梨硔村,那里的村民富庶程度都是大凉山地区贫困地区村民不可比拟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毕竟还是存在着相当多的缺陷;村民对医疗、教育、文化的需求也是现实而具体的。 “悬崖村”的脱贫问题究竟怎么解决?李华东表示:脱贫之路应依托于珍稀文化资源的价值发挥,决不能靠焚琴煮鹤的方式来实现。
李华东认为,首先是相关干部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悬崖村的保护发展置于大的时代环境和国家要求中来考量,同时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智力和资金的支持;其次要帮助村民逐步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和保护意识,让村民的文化意识觉醒,充分真切地认识到自身文化珍贵的价值,自发主动地去维护和传承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再次是科学地调查研究村民的现状和需求,谨慎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分清主次,明白缓急,优先投入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第一步是留得下来,住得安全、活得舒服,绝对不能盲目地迁移村民:“我们是反对无原则的拆村并点的,这方面的教训也已经太多了。在留住人的前提下,再考虑经济收入提高等问题。”
经济收入怎么提高?搞民宿,搞特色旅游,搞特色种植,搞有机农业……所有的发展措施都有一个前提必须坚持:必须依托对珍稀文化资源的价值发挥。“不是像有些地方那样,把村民搬迁到镇里、公路边上去过‘现代化’生活,留下没有灵魂的躯壳给旅游公司搞什么‘旅游’”。此外,李华东说对村民的意愿一方面是要尊重,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控制和引导。文化遗产保护里有个“最少干预”原则,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给悬崖村修钢梯,也要慎重对待,村民现有的藤梯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必须以修钢梯来解决吗?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为了寥寥几十户村民,是否有必要耗费大量资金去通水通电设置教学点医疗站呢?李华东看到的不只是这几十户人家,“为了这样越来越稀少、珍贵的文化资源,无论投入多少都是值得的,何况这些投入比起修条四五千万的路来说,还是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