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弄潮儿④丨从"制造"到"智造" 看两代人的"工匠精神"

2018-11-21 08:24: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记者:吴楚瞳 邓童童 摄影:向宇

往期回顾》》》

致敬弄潮儿①丨徐纪元、李君:四十年两代人,在希望的田野上

致敬弄潮儿②丨12年让便利超市上市,"这个女人不简单"

致敬弄潮儿③丨"火锅+互联网思维",锻造成都火锅英雄

【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从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到如今内陆开放高地的快速崛起,四川40年改革开放历程潮起潮涌,一大批“弄潮儿”奋勇拼搏,敢为天下先,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逐浪前行,在天府大地上创造并延续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川报新媒体中心推出“致敬弄潮儿——四川在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人物系列报道”,记录这些“弄潮儿”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辉煌业绩和心路历程,为行进中的改革开放沉淀更多智慧和力量。

今日推出第四篇:龙小平、郭亮,敬请垂注。

从“制造”到“智造” 看两代人的“工匠精神”

【本期人物】

龙小平:国机重装二重装备大型轴类精加工高级技师

郭亮: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CEO

■四川在线记者 吴楚瞳 邓童童 摄影 向宇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经历数次转型,迭代发展,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业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40年来制造业的“嬗变”,对于70后的龙小平和80后的郭亮,可谓既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参与者。不同的年龄、不同际遇,两人却在相同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共同秉承着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http://video.scol.com.cn/zb/2018/20181121工匠精神.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编导:赵丹 摄像:吴聃 郑晓飞 王曦 后期:赵丹 董楠

梦想照进现实,两代人“相遇”制造业

龙小平日常骑着单车上班。

10月,清晨7时45分,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东门,工人们骑着自行车络绎不绝进入厂区。48岁车工龙小平停好了车,进入车间,换上蓝色工作服,戴上白色安全帽,三两步跨上车床,看上去与旁人并无二致。但只要提起“龙一刀”,业界无人不知。

没有当上飞行员,郭亮自己干脆造无人机

此时的成都高新区菁蓉汇产业园内,35岁的博士后郭亮正凝视着无人机模型,思索11月珠海航展的参展事宜。他仍在思考的还有如何改进第三代地面控制系统。今年4月,他创办公司研发的第二代地面控制系统获得“工业设计界奥斯卡”—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奖项只是业界认可,用户认可才是关键。”

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方向,两人却在装备制造业中相遇,并且在他们身上,都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龙小平1970年出生。少年时期,正是军工优先的计划经济时代。一路走来,他见证了当年工厂的红火:“当时就在想我能不能操作这些机器。”。18岁,龙小平迫于生计,顶替父亲入厂工作。但进厂干什么,龙小平坚决“违抗”父命,没有搞后勤,而是选择当一名车工。一转眼当工人30年了,龙小平终于体会到父亲说的“辛苦”二字。他低头搓了一下左手食指上残留的铁屑割伤疤痕说:“当时就想学技术。”

雅安人郭亮生于1983年,与龙小平小时候不同的是,此时改革开放已进入第5个年头,生活环境有了较大变化。这些不经意的环境变化,却带给这位少年一个不小的梦想。

大约在小学四年级,一架退役飞机在学校附近展出,郭亮每天都要爬上围着飞机的围栏,痴痴地看上一眼,航天梦在他心中发芽。中学时代,郭亮迷恋于各种航空航天杂志。2002年,在高三报考飞行员失利之后,不顾亲友反对,郭亮成功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开启了他的科研人生旅程。

以“匠人之心”,行走“工匠之路”

工匠之路并不好走。

30年,龙小平从手工制造“转型”数控机床,身上的伤痕从指尖一直到眉梢,无数次的痛苦最终垫定了他“龙一刀”的“江湖地位”。

龙小平操作机器精益求精

初入二重,龙小平学的是小部件金属切削。当年全靠手工,手停车床就停。18岁的龙小平,在车床边一站就是10来个小时。别人两年学成出师,他只用了半年时间。2003年,龙小平代表二重参加四川省首届职工技能大赛,一举斩获车工项目第一名。因其下刀“快、稳、准”,“盲听刀具位置”、“最多三刀搞定精密公差尺寸”等技艺,人称“龙一刀”。

精准到极致

同样在2003年,龙小平获得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第八名。这次比赛,让他知道了数控机床,有了危机感。2006年,二重有了数控机床,龙小平暗自庆幸,自己3年前已经开始阅读相关书籍。但操作起来跟其他人一样,傻了眼:“不是手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机床完全不听指挥。”龙小平又溜回了手工机床,数据机床很快布上了灰尘。“领导干脆把我的手工车床收了,下命令‘你去开’。我也只有硬着头皮学理论、学制图。”领导的“赶鸭子上架”让龙小平技艺突飞猛进。3年后恰逢工厂转型机遇,龙小平从加工几十公斤重的小部件转向了上百吨重的重型部件,为以后的挑战留下了通路。

仔细检查设备

当龙小平转型重型部件时,郭亮第一次参与了无人机研发项目,且发现“这项军民融合的产物,可以运用不少航天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早在2000年,我国已正式设立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郭亮意识到,这将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本科毕业后,他急于投身科研并已与成都一家企业签订协议,但被导师劝住:“做我们这一行,要研究透,先学精。”于是,郭亮进入学霸模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路读到博士。

“成都是国内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高地。”读博期间,导师的这句话郭亮一直没有忘记,他选择在成都一家军工企业工作。2011年,他参与的一项与无人机相关的科研,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个人一等奖”,他是团队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他也因此找到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做“垂直起降、小型化、纯电化的无人机”。

2015年,一心想研发民用无人机的郭亮离开公司,创办成都傲势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着手打造无人系统航空解决方案。一年后,33岁的郭亮,进入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开始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力求在科研之路上精益求精。

四川“制造”腾飞 工匠“智造”领跑

创新是推动发展第一动力,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龙小平和郭亮,正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这样的内涵。

2010年,二重收到8万吨模锻压机订单,加工一根长22米,直径约0.5米宽的细拉杆。行话说,“车工怕车杆 刨工怕刨板”,“龙一刀”依靠早年加工小部件时磨砺的手艺,一举车出这根长22米,直径约0.5米宽、长度直径比达1:40的细拉杆。当新闻报道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试航时,龙小平才知道,细拉杆原来是飞机横梁与底座之间的拉杆:“那时候真的很激动,骄傲。”

值得龙小平骄傲的不止于此。2014年底,备受瞩目的中国核电发展关键部件在二重展开限时攻坚,重达264吨的“巨无霸”必须精细控制形位公差在0.01毫米以内,即头发丝的1/10。龙小平再次挑起重担,带领团队一次性攻下这项此前被日本垄断的锻造技术,还将精度提升了3.4倍,形位公差可控在0.003毫米以内,填补了国内核电市场空白。2018年1月,首届“四川工匠”名单出炉,龙小平位列其中。

与龙小平的稳重不同,特别爱笑的郭亮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他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又赶上了“最近这20年国家对科技发展特别重视”。初创业,郭亮发现运营一家公司与纯粹搞科研差距极大:“想法、技术、产品和商品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正向顺序。”如何将一项科研产品变成适用于用户的产品,郭亮和他的团队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思考。哪怕是无人机上的一枚小小螺丝钉,郭亮也要求员工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

身处军民融合的新兴智能产业,创业短短3年,郭亮的公司先后获得多轮融资支持。员工从最初的10余人增长至近200人,平均年龄不到29岁,核心研发团队80%以上是硕士及博士生,事业发展蒸蒸日上。2016年、2017年,郭亮均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业精英”。2018年11月珠海航展,郭亮带着公司最新产品——超大载重纯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X-Chimera参展发布,这款产品的机载处理性能更强,可处理多种复杂任务,郭亮“让智能去做一切”的信念又前进了一步。

“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十大领域,既有龙小平涉足的高档数控机床,也有郭亮沉迷的航空航天装备。今年5月,人民日报以《铸造更多大国工匠》推出时评,评论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将是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大时代’”。更多的龙小平和郭亮们,正在这大时代中,与中国制造业一起迎风飞扬。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