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保护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 实际上是保护长江和珠江

2021-07-12 18:13:3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博尔

四川在线记者 殷鹏

7月12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开幕。在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的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及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一致认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处于长江和珠江的上游,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好坏将直接影响长江和珠江的生态环境好坏。

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主题论坛现场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据了解,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5%,影响18亿人口的生产生活。而中国的喀斯特面积达到了34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们国家陆地面积的1/3左右。特别是在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重庆等省市,喀斯特地区由于它特殊的生态环境,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川有许多著名景区均为喀斯特地貌。如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因此,保护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对长江和珠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好喀斯特生态环境

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系统调控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丛强表示,西南喀斯特地区具有地理、地质、社会、经济系统的特殊性。要想利用好喀斯特生态环境,就要因地制宜,适应性的进行生态系统调控,更好地、可持续地利用好一系列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是我们将来必须走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过去,我们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已取得很多成绩,对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变化、环境变化、经济变化等都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刘丛强人为,要想真正实现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保护好环境,让子孙后代都能够幸福生活,需要系统考虑喀斯特地区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关系。特别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处于长江和珠江的上游,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好坏将直接影响长江和珠江的生态环境好坏。保护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对长江和珠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丛强

因此,刘丛强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喀斯特地球科学系统”概念:从西南喀斯特系统形成的构造、气候、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喀斯特系统层圈次相互作用与区域环境变化;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喀斯特系统社会、经济、环境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出发,科学研究喀斯特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原理。

刘丛强表示,任何问题不能分开、孤立来看,必须把它放在一起,系统地看,看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变化发展的。对于喀斯特地区的发展而言,也是一样的,深入探索喀斯特地区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才能知道该如何保护生态资源、利用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岩溶地区的碳汇潜力

在所有地质区域里面是最大的

“岩溶过程是快速的地质过程,形成岩溶生态系统。不到一个小时可以使岩溶过程达到饱和,是一个很快的地质构成。”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科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蒋忠诚介绍,岩溶生态系统有很多方面的固碳途径,一是水循环,二是岩溶土壤能够形成钙结合,有很大的固碳空间,再是形成岩溶森林。岩溶森林是指由于岩溶作用,产生的营养成分形成了树,不需要土壤就可以形成森林,而且森林不仅有地表的植被,还有抵消的根系,是离不开岩溶作用的。

蒋忠诚指出,岩溶地区的碳汇潜力,在所有地质区域里面是最大的。

他介绍,通过调查已经估算出每年中国流域的岩溶碳汇无机碳是3700万吨,有机碳是1400万吨。“不仅如此,岩溶碳汇还有人工干预的很大空间。比如说石漠化治理,还有水生生物培育,水生生物培育等潜力都很大。”

“下一步的工作要有步骤地进行,首先要对整个岩溶流域进行分等定级,尤其是前面基本的数据有了。在这个基础上要找出哪些是碳汇潜力大的地区,而且这些潜力大的地区,要和岩溶排放严重地区耦合起来。”蒋忠诚表示,真正的碳中和示范还没有开始,如果把碳排放和固碳增汇的水循环过程、生物过程、土壤改良过程还有一些新技术结合起来,效益是非常巨大的。

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

生态修复面临六个方面问题

目前,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具有两个极端的景观形式。既有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等原始喀斯特生态系统,同时又存在遭受严重人为干扰的次生喀斯特生态系统。

喀斯特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并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教授蒋勇军介绍,联合国于2019年提出,在2030年之前全球生态系统修复3.5亿公顷。

“目前,在生态恢复方面主要有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两种。”蒋勇军介绍,自然恢复不一定能够达到恢复到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喀斯特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自然恢复的过程更是极其缓慢。蒋勇军举例说,“在白云岩地区或是低草的地区,都是以灌木和草本为主,乔木很难恢复。”

不仅如此,蒋勇军介绍,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生态退化,这是因为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整个岩溶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和生态退化的关键因素认识还存在不足。二是如何权衡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优点和缺点。三是如何权衡生态与经济效益。四是如何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努力提高服务生态系统功能。无论是自然恢复还是人工干预,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五是生态修复模式的选择。无论自然恢复还是人工恢复,欧洲部分地区已形成了有产业链的生态恢复模式,而中国在这一方面还相对落后。六是需要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技术修复方面的创新。

图片由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组委会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