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专家用移动大数据分析,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到底多有效?

2021-08-31 17:50: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余义勇

四川在线记者李寰 (图据华西医院)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伟教授团队与国防科技大学吕欣教授团队等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该研究使用经过匿名处理的手机信令数据,对2020年年初全国人口流动性的时空特征进行精确刻画,研究了从平时到春运,再到疫情期间出行管控直至全面复工复产期间全国各地区人口出行模式的演化。

该研究得出两个核心结论,每一项结论都证明了我国的防疫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明显地减缓了人员流动,遏制了新冠疫情的扩散传播。

史无前例的应急响应,

至少推迟了超过7000万人的返城、扩散进程

研究发现,2020年年初,受各地疫情防控措施影响,武汉封城后全国城市间人口流动急剧下降,并持续到2月中旬,这一史无前例的应急响应预计推迟了超过7000万人的返城进程。

常规春运期间,跨城市人口流动显著增加,城市间的人口流向与城市等级有关。一、二线城市的人口流出远高于流入,呈现出人口净流出的态势;三、四、五线城市则呈现出人口净流入的趋势。

研究证明,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的出行管控措施在大幅减少人口流动方面非常有效。人口流动从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开始急剧下降,随后,全国各地区陆续启动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施出行管控措施。与武汉封城前一周的全国人口流动量相比,农历新年假期后一周的全国人口流动减少超过70%。人口流动持续减少约三周,在2月中旬降到最低水平,约为1月22日的四分之一。1月24日至2月29日期间,日均跨城市人口流动量不到1月22日的二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一、二线城市的人口流出下降速度高于三、四、五线城市,其中北上广深的下降速度达到了87.6%,远高于其他城市。相比之下,四、五线城市流入北上广深的人流量则几乎没有变化。春节过后,为避免人员聚集,有关部门通过错峰复工、延迟开学等一系列措施控制人口流动。2020年疫情期间春运返程人口流动规模远小于往年春运的返程规模,未出现明显的节后返程高峰。到春运结束时(2月18日),仍有超过7200万人受疫情影响没有返程,返程周期被明显拉长,新冠疫情通过人口流动的传播过程明显减缓。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研究验证了疫情暴发早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医学突破的情况下,我国采取出行管控措施控制人口流动是最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对疫情防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将疫情“流感化”的美国,没有及时采取出行管控措施控制人口流动,比我国晚一个多月才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错过了防控的黄金时期。截至2021年8月27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累计已达39,3429,420例,是我国累计确诊数的3000多倍。

我国城市群格局并未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而改变

该研究还表明,尽管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波动很大,人口流动网络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城市群结构,全国城市群格局并未发生大规模分离。人口流动规律背后体现了城市群形成的地理位置毗邻、区域经济往来以及资源优势互补等原因。这些因素不会因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而消失。

研究发现,基于人口流动大数据,城市群分布随人口流动而呈现出区域集聚的城市群耦合特征,属于同一个城市群的城市之间人口流动频繁,联系紧密。大部分城市群以一线、二线城市或省会城市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区域集聚效应,形成了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点向周边辐射的分布格局。如东北、成渝、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

其中,西南片区形成了以成都、重庆、贵阳和昆明为核心的城市群,成都和重庆在四个阶段均同属一个城市群,说明即使受疫情冲击,也无法阻断成都和重庆之间相对紧密的联系,两个城市生活经济往来依旧十分紧密。在这也科学地印证了两个城市交织与共,休戚相关,成渝经济圈已经初步形成,双城引领,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人口流动是由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政策制度等综合影响产生的一类复杂社会现象。挖掘人口流动的时空规律和模式特征,对于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交通系统优化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以精细的分辨率提供了中国在各种情况下,人口流动性的最全面的描述,对未来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交通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