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在路上丨产业民生多点开花,成都高新区全面助力德格县乡村振兴

2021-09-15 16:07:4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手机访问

郭磊 四川在线记者 肖莹佩 李秋怡 张红霞/文 吴聃/图、视频

9月8日,成都高新区金融城,天府双塔和交子之环的灯光在夜色中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宜居宜居的繁华景象。

 

一个月前,8月8日,960公里以外的甘孜州德格县,备受关注的康巴文化博览园也亮起灯光,作为沉浸式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光的碰撞,更是精神的延续。

 

2012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牵手德格县,累计投入对口支援专项资金6.83亿元,涉及规划编制、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民生扶贫、援建项目、医疗救助等多个领域共计140余个对口帮扶项目。同时优中选优,选派各条战线对口支援干部5批共711人(新一批共25人)支援其产业、民生等各项事业,助推德格县于2020年2月18日正式脱贫“摘帽”。

 

帮扶不松劲,脱贫不脱钩。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开启之年。5月中旬,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抵达德格,正式开启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

 

9月6日至8日,四川在线记者一行奔赴甘孜州德格县,看产业支撑、感民生变化,展现当地在迈向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点位一:马尼干戈镇

高新大道串起“牧旅商”联动发展

9月6日,甘孜州德格县马尼干戈镇。

随着冬季牧场迁徙,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的收奶员,每天都会到附近农牧民家门口收购牛奶。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牛奶销售难题,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为当地乡村振兴打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

“以前除了卖虫草和牲畜没有其他收入,现在因为加工厂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马尼干戈镇曲西村村民更拥说。

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占地60亩,由成都高新区援建,总投资400万元,包括牦牛乳制品加工工厂、展销中心、生活服务区、业务服务区。去年投运后,园区已建成集体牧场8个、乡镇奶站4个,可覆盖德格全县13个牧业乡镇,村级奶站逐步覆盖70%的行政村,惠及7043户共计2万9千多人。

“园区还没开业就吸纳了当地群众就业。”马尼干戈镇党委副书记冲翁郎加说,园区目前入驻的19个工作人员中,其中13个人都是当地群众,极大促进增收。

成都高新区(简阳)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孙炯说,园区计划日处理牦牛奶21吨,年产量3150吨,年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中期可覆盖甘孜州石渠、甘孜、白玉、新龙、炉霍、色达、道孚七县,形成“奶送德格”区域协同模式。远期形成青藏高原牦牛乳龙头产业,预计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马尼干戈牧旅商联动产业园区

园区的外面,是宽阔的高新大道。该道路于2013年8月开始施工,次年建成,按城市次干道II级设计,全长4.8千米、宽16米,有效提升了德格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也为将马尼干戈镇打造成康北第一大旅游集散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新大道串联起来的,还有刚刚开业不久的马尼干戈牧旅商联动产业园区。

“马尼干戈镇是德格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门户,也是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德格县全域文化旅游点位。”孙炯说,该项目总投资约5300万元,业态上是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文态上是格萨尔“岭”文化城。而作为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的百村“抱团发展”工程之一,这里将成为川青藏三省结合部游客集散中心、玉隆拉措景区及雀儿山冰川旅游服务综合体、317线自驾游营地……

这些,正是马尼干戈乡村振兴路上的高新声音。

点位二:柯洛洞乡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区

“雀儿山下第一村”的乡村振兴路

蓝天白云、草地牧场、温泉木屋……9月6日,四川在线记者一行从甘孜州格萨尔机场出发,沿国道317线往德格县方向行驶90公里后,一幅美好景象便映入眼帘。

这里是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也被称为“雀儿山下第一村”。

2017年,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成都高新区与德格县利用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地貌地形、牧俗文化等资源,通过旅游扶贫方式,建设牧俗风情体验园区。

园区总占地面积约500亩,总长约3.5公里,包含牧俗文化生活体验区、牧俗博览区、高原温泉休闲区三个区域。

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也被称为“雀儿山下第一村”

今年8月8日,经过近半月的试营业后,该园区正式亮相,吸引着远近来客。这里,能够体验到多重独特美好——

在觉如牧场,数10栋野奢木房沿坡而建,夜晚可以看到美丽星空。牧场自养了20头牦牛,是做一次“放牧人”的极佳体验场所。

在格萨尔药泉小镇,设有文化主题酒店、温泉洗浴中心等,依山傍水的环境、独特的藏药浴体验,被喻为“康巴阿尔卑斯式的度假乐园”……

从建设到运营,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区在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活水”的同时,也解决了不少贫困户的就近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河畔边的格萨尔药泉小镇

家住柯洛洞乡措普村的拉西卓玛今年37岁,此前一家五口的收入全靠挖虫草和种野菜,“全年大概2、3万元。”今年6月,拉西卓玛来到觉如牧场,负责照料20头牦牛,每月2500元工资,包吃住,收入有了稳定增长。

与拉西卓玛同村的泽仁青措,因腿脚不便过去仅靠低保为生。药泉小镇开业后,她来到酒店的厨房做帮工,洗碗、切菜,每月固定有2000元的工资收入,回家看望儿子也很方便。

“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全村有30%的股份。”柯洛洞乡人大副主席曲扎说,该村此前入股的牦牛养殖业合作社已经有分红,新的旅游产业又将持续给村民带来稳定收入。

如今的独木岭村,觉如牧场壮美辽阔、藏寨村容整洁美观、集体产业欣欣身荣,正全力以赴探索着一条村寨美、产业旺、牧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

点位三:龚垭乡更达村

蔬菜大棚种出乡村振兴好前景

“快来抬茄子,装不下了!”9月7日,德格县龚垭乡更达村一组,30岁的阿龙大声召唤着表弟沈杰。一片蔬菜大棚外的小三轮车上,整齐摆放着刚刚采摘下来的豇豆、蕃茄等新鲜蔬菜,待满车后运送到县城菜市场。

曾经,在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仅占县域面积1%的德格县,新鲜蔬菜是奢侈品,大部分都靠外地运输。

村民在蔬菜大棚内采摘茄子

2015年,为进一步发展德格县蔬菜种植产业,帮助德格县农牧民增收致富,成都高新区启动了德格县新建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同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蔬菜基地占地2.6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钢架双拱大棚34座及相关配套设施,并建有太阳能提灌站1个。它不仅缓解了德格县广大群众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同时通过流转土地、大棚承包、技术指导等方式,在德格县部分地区推广蔬菜大棚种植技术。

大棚种植与露天种植

而作为更达村的集体经济,这个蔬菜基地也为村民带来可持续性的稳定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立足产业,成都高新区还建起了德格县现代农业(蔬菜)种养循环生态示范园区。3个种养循环基地覆盖中扎科乡、年古乡和温拖乡,并配套建设高原特色藏香猪养殖基地,实现种植养殖业循环发展,带动周边200余户群众共同参与。

点位四:更庆镇尼木村

居民用上“放心水” 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9月8日中午,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李文晖来到德格县第二自来水厂,察看各个设备运转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

“前段时间下雨,所以泥沙比较多。”水厂技术人员扎西四郎说,目前他们正在实地勘察并制作方案,准备将取水口位置往山上再移30公里,进一步提升水源品质。

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郭磊(左)、李文晖(中)正在德格县第二自来水厂了解运行情况

德格县第二自来水厂位于更庆镇尼木村,是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的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总投资1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水厂构筑物。此外,水厂还建有沉水井、沉沙池、沉淀物等供水配套设施,并新建一座日供水能力8000吨的净水厂——在此之前,德格县城只有两个自来水厂,且年代久远。

德格县第二自来水厂于2018年开始修建,经过试运行,2020年12月底正式建成投用,可提供县城80%的生活用水总量,切实解决了居民用水不足和用水安全的问题。

德格县第二自来水厂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对口援建了德格县八里达水厂配套设施工程,惠及县城及周边乡镇10余公里共1万余名群众。“改善县城基础设施配套,不仅让居民生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也增强了德格全域旅游竞争优势。”李文晖说。

点位五:康巴文化博览园(康巴文都)

“百村抱团”发展文化旅游

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不到德格,未游康巴!

今年8月8日,经过三年的建设,备受关注的康巴文化博览园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德格县的核心景区,这里获得了“康巴文都”的美誉,也是沉浸式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

“康巴文都”展览体验中心

康巴文都位于国道317旁,紧临德格县城,总投资约8.8亿元,其中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资金1.32亿元,是集“博览、研训、体验、餐饮、休闲、观光、文创、传习”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景区、国道317线自驾游营地、康巴文化体验中心和非遗传承旅学中心——

业态上,形成了文旅融合的产业园区;文态上,尽显了康巴文化优势特色;生态上,充当了鲜花河谷休闲乐园,满足广大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需求……

鸟瞰“康巴文都”

这里包含有23种非遗项目展示区、33座非遗研学体验馆、1个大型演艺中心、9大特色旅拍广场,N处网红打卡地,全面展示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南派藏医药文化、民族手工艺文化,用多种方式让游客感知、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预计年均接待能力将达70万人次。”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邹树说,更为重要的是,康巴文化博览园采取了百村抱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建设,建成后营业所得收入将用于该县102个脱贫村的集体经济发展。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